不知道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善良随和、性格温顺、为人客气,不喜欢麻烦别人,非常谦卑,经常会把「不好意思」等挂在嘴边,像是时刻心怀亏欠别人的感觉。
愧和疚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情绪和心态。
心理学家霍金斯在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最低位,其次是内疚,认为羞愧和内疚是人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不良情绪,负面分数超过悲伤,愤怒和恐惧。
所以,有人总结,愧疚感是最大的负能量。如果不能处理这种情绪,就容易被熊熊燃起的愧疚感折磨得面目全非,内心的声音被淹没在不安和空虚感中,真实的自己也被覆盖。
然而,这种被大家排斥的情绪,就如同肥肉一样,越是发誓想要甩掉它,它却越跟得紧。
既然愧疚感是我们甩不掉的情绪,那就重新认识一下愧疚感吧~
一,愧疚感来自哪里?
【愧】是亏欠和自卑,【疚】是心病日久以后产生的自责和负罪感,可以说【愧】久了,就会出现【疚】。
愧是亏欠,是想了或者做了与自己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违背的事,反思以后感觉亏欠,也就是与完美标准有差距。
愧是自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经常否定自己,贬低自己,自觉惭愧,甚至自惭形秽。比起就事论事否定自己来,自卑是对人的全面否定,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
疚是从开始的亏欠、自卑的虚症,进而转向了责备、谴责、伤害、杀害自己的实症,总觉得对不起别人。
有些家庭家教很严,父母对子女较少体贴和温情,以至于外界强加的标准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差较大,导致孩子常常出现亏欠心理。也有的公司,或者宗教,利用人们对其的依赖和信任,从而让人感到不足和弱小。这个是产生愧疚感的外因。
产生愧疚感除了外部影响以外,还会来自个人心力不足。有些人因为心力不足,常会出现胆小、害羞、紧张、脸红、心跳、手心出汗,属于没做亏心事,半夜也心惊的那种人。
仔细分析一下,导致人们产生愧疚的原因,大多是普通人不以为然的事情,所以,容易拿根鸡毛当令箭,容易夸大痛苦、渲染事实的人,更容易产生愧疚感。
二,愧疚的初心是利他心
愧疚感虽然被划分在负面情绪里,但还有其积极的一面。
生活没有十全十美,而愧疚感又要求自己从不发火、从不失控、从不表达愤怒、从不攻击他人,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也会保持隐忍。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Paul E. Holden教席教授弗朗西斯·弗林(Francis Flynn)对一家《财富》500强公司财务部门的约150名员工进行标准化心理测试,评估他们感到愧疚的倾向,并将测试结果与日常绩效评估做对比。
结果发现,与不容易感到愧疚的人相比,容易产生愧疚感的人工作更努力,表现也更好。
同时,愧疚倾向和利他行为紧密联系,因为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重要,所以不自私,更懂得舍得。
没有愧疚感,就少了道德感;有愧疚感,就更有利他心。过度愧疚会成为负担,会让人无法自拔。
所有的愧疚都是可以逆转的,愧疚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并不会与我们的生命如影相随。
怎样才能让愧疚恰到好处呢?
三,让愧疚感恰到好处的4种方法1.找到愧疚背后的初心,保持宽容。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懂得为自我负责,而不是让别人承担,或者引起别人的罪恶感。所有已经发生的苦难,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同样地,也不要轻易地把别人制造的罪恶感加在自己身上。
美国治疗师萨提亚说:
自我牺牲里没有滋养,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若我没有符合你的期望,我从你那里拿来的,便不再是营养,而是毒药,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无可奈何的困境。
也许我们对外在无能为力,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直视内心,也给自己多一些宽容。
两不相欠,才是最好的相处模式。
电影《当怪物来敲门》主人公康纳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跟患了癌症的妈妈生活在一起。
妈妈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于人世。他每晚都会做噩梦,在梦里,天塌地陷,妈妈失足坠入深渊。他拼命去握住妈妈的手,却功亏一篑。康纳希望母亲可以好转,也许只有这样,困扰自己的噩梦才会终止。
一天夜里,康纳召唤出一只树人怪兽。在树怪的引导下,康纳终于阐述自己的心声:在梦里,他最后放开了母亲的手。因为他害怕失去妈妈,但是面对现实的重压,在某一刻,潜意识里他也曾痛苦地想“让这一切尽早结束”。因为这个念头,康纳羞愧不已,备受煎熬。
树怪告诉康纳,每一个人在生离死别面前都会支离破碎,人要学会放下无法承受的负担,并且永远对自己诚实。
康纳看清了自己内心已无法承受的痛苦,并接纳想要解脱这种痛苦的真实心理。他内心的黑暗终于融化,开始释然。
影片最后,他拥抱妈妈,说出了积蓄已久的话,放下羁绊,内心趋于平和。
2.赢的心态,让自己更自信。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并不是专属于先哲圣人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自尊、自信。
赢是一种心态,同时,也蕴含着必胜的思维,是以最强自信为始,以最高目标为终。
过去,武林中确实流传有一种“神拳”,可以隔空打人。一位学生问他的师父,遇到这种拳该怎么办。他师父教了他一个手诀,是握拳竖起大拇指对着对方,默念一个口诀:“去你的三百三。”
看到别人的强大,一边欣赏,一边相信自己也可以做的更好。
3.降低标准要求,减少过度比较
还记得愧疚产生的原因吗?亏欠,自卑,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内心的标准不匹配,标准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会给自己带来挑战,也会让自己的责任心加强,然而,过高的要求就会给自己带来过大的焦虑和压力。
同时,过度的攀比、竞争会引起人的自卑感,这起初是受到父母、老师、同事长期的有意无意的讥讽、挖苦和贬低,伤害自己,从而产生对自己的质疑和愧疚。
降低标准要求,减少过度比较,让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恰到好处。
4.提出改进建议,把注意力从过去转移到未来。
《情绪心理学的佛学视角》这本书提到,愧疚,可以表现为良心不安、悔疚或担忧,被视为心灵成长的障碍。
在《终身成长》提到过两种思维:
第一种是固定型思维的人常有的想法,常常因自我设限,对自己的评价下了定义,似乎自己永远不会改变了。
第二种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常有的想法,常常会自我改善,非常谦虚,认为自己还在在成长中,还有很多需要我去锻炼与提升的,我还会更强。
如果愧疚感+固定性思维≈无望,而愧疚感+成长性思维+行动=无限转机。
想要改变现状,将自己从愧疚和无助中走出来,首先要认知它、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然后,将注意力从过去转移到未来。
对自己说:“听着,我知道这可能会失败,但是我愿意试一试。你能不能对我有耐心一些?”,同时,针对这件事,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我的新计划?
写在最后,
保持利他的心,通过自省让自己更强大。
认清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的利他主义,是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这才会收获幸福平静。
少一点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善良是一种选择,
让愧疚感恰到好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