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在游戏中想要获得奖励,是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好奇心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
如何培养幼儿正确的动机? 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除了孩子内在需求的不满足,…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幼儿不专注、闹、磨蹭、不好好吃饭、不会交往、学才艺半途而废…怎么办?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什么都不想做怎么办?小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好好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玩手机…怎么办?长期研究青少年发展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在针对全美国12-22岁的年轻人所做的大型调查与深度访谈里,发现前的年轻人大约可以分成四类:疏离者、空想者、半吊子和有目的感的。前三类的青少年心态,被他称为“少年漂浮现象”,这和他们缺乏“目的感”有关。戴蒙教授认为,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地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戴蒙指出,今天年轻人心里所缺乏的,是动机的来源,是对于目的感的缺乏。缺乏目的会摧毁了人生快乐与满足的基础。对目的的追求可以主宰一个人的一生,它不只赋予人生意义与快乐,也赋予了人生学习与追求成就的动机。他建议,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未来世界更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主动性、自主感,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和目的感的年轻人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导者?为什么哈佛校长说: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