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云南马尾松和油松松花粉的区别 松花粉是马尾松好还是油松好?

2020-07-20知识12

云南的松花粉和东北的松花粉有什么不同吗? 只要是可以食用的马尾松或油松松花粉,都可以的,云南是松花粉之乡,中国大部分松花粉都是从云南采购的。到底是云南马尾松好还是油松好? 油松油松花粉和马尾松花粉,都是松花粉哪个要好啊?两种松花粉都好的 但是要经过破壁技术后 花粉中的营养成分才得以被人体吸收 经过我国航天封冻破壁技术的花粉破比率达到百分。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所产的花粉有什么区别? 要分辨三种松花粉的区别,首先要明白三种松树的联系和区别:油松、马尾松、云南松的繁育树龄较低,一般5年后就可以开花结实,产量也比较高,华山松相对长长一些时间。从分类上看,云南松曾一度被归为马尾松之下,因此也有很多人称云南松、黄山松(黄山松也曾被归类成马尾松)为马尾松。另外油松、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都是两针松(叶2针一束),华山松是五针松(叶5针一束)。在食用的安全性上,两针松和五针松的花粉都是可以食用的,营养上会体现出微小的不同,比如拿研究最多的e68a847a686964616f31333264643838油松和马尾松来比较,这两种松花粉一南一北,油松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量要高于马尾松,而马尾松的活性成分要高于油松,不是绝对的油松好于马尾松或者马尾松好于油松。因此就各种松花粉的市场价值而言,主要看综合因素:比如产地面积、产量、市场价格等等。总体上看,因为马尾松和黄山松的主产地均是在国家级旅游区相对比较集中而且人口密集(黄山和江浙、赣闽)的地区,因此产量比较有限,从资源产量上说云南松和油松的产量最大,价格也差不多,主宰了全国松花粉的总体价格趋势。华山松相对来说可利用性就比较低了,一是其成熟树龄高比其他松树需要。松花粉是马尾松好还是油松好? 松花粉词条不断丰富,现在对松花粉的介绍是这样的:松花粉(英文:POLLEN PINI)又名松花、松黄,泛指马尾松、油松、红松、华山松和樟子松等松属植物雄蕊所产生的干燥花粉。注意这些花粉并非都是可以食用的花粉。马尾松、油松、黄山松、云南松、黑松均是2针一束,白皮松为三针,红松、华山松、五针松、樟子松为五针。就目前研究来看,仅有2针一束的松树花粉通过研究证明可以食用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其他松属资源均没有相关资料表明其可食用性和安全性。黄山松和云南松有时候也称作马尾松,仅是地域之故,营养成分相差无几。而黑松与油松又相差不大。因此目前我们所言的松花粉指的就是马尾松和油松两大属(包括黄山松、云南松和黑松)。那么马尾松花粉与油松花粉是否又有区别呢?(参考资料《不同品种松花粉中营养素和非营养素的比较研究》)油松花粉的蛋白质和游离脂肪含量都明显高于马尾松和云南松,而可溶性糖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则是云南松明显高于另两者。次生代谢产物以黄酮为主,不同品种间总黄酮含量的差异也较为显著,以马尾松为高(破壁与不破壁花粉的醇提物中分别达到17.38mg/g和23.74mg/g),油松为低(12.23mg/g和15.15mg/g),三者的酚酸和甾醇含量差异不。请问油松和马尾松的区别是什么 红松:5针一束,球果大,叶鞘早落赤松:2针一束,针叶软,树皮红色马尾松:2针一束,针叶细而长,树脂道边生油松:2针一束,针叶粗硬,树脂道边生松花粉是马尾松好还是油松好? 世界上的松树 就马尾松和油松能吃,国珍松花粉主要含有马尾松,但两者都差不多,中国的马尾松面积比较大,油松相对少点,松花粉除了马尾松的还能有什么松? 你遇上不厚道的商家了松花粉的味道微苦带松树皮的味道,影响其口感和感官的因素主要是采收时间、树种、处理方式以及保存时间长短决定的,所以综合起来看,你第二批买到的产品和第一批比较的话可能会有差别,但是并不是商家所说的那样:云南的松花粉主要来源是云南松,也是目前国内松花粉原材料中比较常见的树种。云南松在树种上本属于马尾松的范畴,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其划出了马尾松,单立成一个树种,同样的情况还有黄山松。目前分类中原属于马尾松的主要有黄山松【分布在安徽黄山、江西、浙江一带】、马尾松【大别山地区】、云南松【云南、贵州】等,所以还是将南方地区可食用松花粉树种统称为马尾松。所以说在云南的松花粉都可以广泛的被称为马尾松,这是相对于分布在北方地区的油松来说的。就客服提到的青松、柏松之分更是无知的表现。松树中并没有柏这个分类,松、柏是两个并立的树,从形态各个方面都是不同,柏树更不会像松树一样有大量产生花粉的器官,和松花粉没有任何关系。所谓青松仅仅是中文中对松树的统称,没有任何分类意义。再回到松花粉来说,分辨不能简单以味道做为标准,松花粉如果没有经过任何方式的加工是很难消化的,一般要经过破壁处理才被用来。马尾松与油松的区别在哪里 马尾松,乔木,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

#油松#马尾松#黄山松#松树#松花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