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粒状贝氏体怎么形成 如何区分出珠光体和贝氏体?

2020-10-04知识4

我想问问 粒状贝氏体和索氏体在金相显微镜下如何区分? 直观的区分当然是利用金相显微镜来观察了。理论上来说,马氏体是通过钢进行淬火而直接形成的,含碳量越低,

粒状贝氏体怎么形成 如何区分出珠光体和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与上贝氏体的硬度比较 贝氏体 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之间的一种组织,用符号B表示。根据形成温度不同分为: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强度最低,但上仍较好的韧性;上贝氏体韧性最差,下贝氏体积具有较高的强度,又具有良好的韧性。http://www.chinaweld.com.cn/ONEWS.asp?id=72是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C曲线鼻尖至MS)转变的产物。上贝氏体与下贝氏体是由含碳过饱和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两相混合物。上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羽毛状,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下贝氏体的性能与上贝氏体比较,它不仅具有较镐的硬度、强度与耐磨性,而且下贝氏体的韧性与塑性均高于上贝氏体。钢的等温淬火处理正是为了得到这种综合机械性能较高的下贝氏体组织。上、下贝氏体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力学性能有很大区别。上贝氏体中,硬脆的渗碳体呈短杆状分布在铁素体数的晶界上,使金属容易产生脆性断裂,强度、韧性较低,基本上无应用价值。下贝氏体中铁素体的过饱和程度大、固溶强化明显,铁素体晶粒无方向性,碳化物细小而弥散分布,使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与韧性配合,是一种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组织。

粒状贝氏体怎么形成 如何区分出珠光体和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粒状贝氏体是低、中碳2113合金钢在正火后、热轧空冷后5261或在焊缝4102热影响区中由于连续冷却会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1653低、中碳合金钢在正火后、热轧空冷后或在焊缝热影响区中由于连续冷却会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一些低合金高强度钢在等温冷却处理时也可以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但其等温温度必须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而又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粒状贝氏体研究不多且比较晚。开始时定义粒状贝氏体是由较粗大的块状(等轴状)的铁素体加富碳奥氏体区组成.其中的奥氏体区一般呈颗粒状,故此得名为粒状贝氏体。一般定义为,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孤岛状的M-A组元。粒状贝氏体特征: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粒状贝氏体怎么形成 如何区分出珠光体和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的特征 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如何区分出珠光体和贝氏体? 金属学原理金属热2113处理原理水草贝贝(站内联系TA)珠光5261体是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4102产物,贝氏体是低温转变产1653物,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珠光体顾名思义就是组织比较圆润的,凭自己理解写的,可能不是很专业,希望对你有用。vince(站内联系TA)珠光体一般有片层状的颗粒状的,而且两者硬度也有区别的。建议:工艺、金相、硬度 综合区别bushliu5516(站内联系TA)建议好好学习金属学原理和热处理原理,不同的材料中珠光体的形态会有一定的差别,贝氏体也一样。outsider23(站内联系TA)珠光体是由铁素体+渗碳体组成,呈片层状;贝氏体具有一定的危险关系,且渗碳体通常位于铁素体基体间或其中。outsider23(站内联系TA)不好意思,应该是位相关系gms(站内联系TA)珠光体是一层渗碳体和一层铁素体的有机结合,是一层一层的,是高温转变组织产物;贝氏体分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羽毛状贝氏体)、下贝氏体(针状贝氏体)和马氏体相似。无极863(站内联系TA)建议看看刘宗昌的《过冷奥氏体扩散型相变》lisanxo(站内联系TA)一般显微镜下好像看不出珠光体片状结构吧,而且珠光体与贝氏体冷却速率不同,自己去理解吧,书上说的有点乱,再结合其他检测设备去确定1qaaw3(站内。

#金相显微镜#珠光体#奥氏体#贝氏体#索氏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