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评价“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和“洛阳定鼎门遗址”对于古代遗迹保护和呈现的不同态度? 丹凤门 设计

2020-10-03知识1

丹凤门的历史沿革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安史之乱后,唐军从叛军手中收复长安,唐肃宗返回都城后不久,于至德三年(758年)正月二十七日,将丹凤门改称为明凤门(也有史籍记作鸣凤门),大约四年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五月,又恢复了丹凤门的旧称。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关于大明宫的建造时间,史籍有明确记载,然而,有关丹凤门的建成时间,则在很长时间里,让人难以下结论。很多学者推测,丹凤门建造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不过,大明宫遗址保管所原所长高本宪认为,丹凤门应该建造于唐太宗贞观末年。《玉海》记载,贞观二十年(646)十月,司空房玄龄和将作大匠阎立德大营北阙,修建“显道门观”。其中,“北阙”指的就是大明宫,而“显道门观”是指丹凤门及其上的楼观。经过这次修建,大明宫成为李世民晚年的居所。到了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将大明宫改名为蓬莱宫,又将殿堂、门阙等重新命名,显道门才被称为丹凤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的一天,李世民不顾病体,来到丹凤门(当时称显道门),面对长安百姓,宣布敕令,大赦天下,这是皇帝第一次在丹凤门。

如何评价“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和“洛阳定鼎门遗址”对于古代遗迹保护和呈现的不同态度? 丹凤门复建通体夯土色,看似是为了表明仿古而特殊设计,实则是为了掩盖唐长安城的夯土城墙的欲盖弥彰之作,丹凤门是皇宫的南门,长安皇宫的城墙是夯土墙,洛阳的皇宫城墙是内外包砖,定鼎门是外郭城的城门,本身功能定位不同,两个遗址保护项目本质上没区别,都是在旧址上依据文献做个保护罩,试想一下如果那些不太了解历史的外地游客如果发现传说中的盛唐长安是一座土城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索性连城楼也做成同色而避免了游客的联想,而洛阳城的皇城,宫城墙不仅包砖,还有长安城没有的阙楼,哪边更气派一目了然。

西安大明宫遗址的丹凤门,是故意重建的这么假的吗? 1:遗址保护性展示工程,保护的是丹凤门马道和门道遗址,使用轻型钢结构罩住遗址进行保护,整体作为一个博.

如何评价“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和“洛阳定鼎门遗址”对于古代遗迹保护和呈现的不同态度? 最近这个问题确实有小范围的火热,在多个平台都能看到关于这个的讨论。其实吧不管是“丹凤门”还是“定鼎门”,一样都是钢筋水泥的文物保护罩的方式,不存在丹凤门是意向,定鼎门是复建这种说法。我个人表示,对“丹凤门”的处理方式更喜欢!复建?两座城门,既没有留下建筑图纸,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种复建只是源于后人的想象和推测而不是历史真实,所以并不能说是复建。“丹凤门”做成夯土色,是为了提醒人们,这不是复建,更不是古建。而“定鼎门”则明显倾向于引导人们认为,这就是大唐定鼎门的样子。观赏?丹凤门遗址处于大明宫遗址中的一处,仅作为整个群体建筑的一部分。但是使用白模的呈现方式,更加弘大地展示出丹凤门的气势,既尊重了历史,又协调整个遗址公园的规划。而定鼎门则有一种很可以的仿古感,就连我洛阳的小伙伴都说,空有奢华,而无内涵。所以我认为,虽然建筑方式和他们的城市文化有关,但是明显西安的态度更讨喜。兼顾观赏性,同时主动申明非原真性,洛阳的城门、广场整体设计则刻意了些。

大明宫的丹凤门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丹凤门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2005年发掘时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2010年10月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内部设置为一楼是多媒体展示大明宫与丹凤门,二楼东边是大明宫文物展示区,西边是丹凤门遗址参观平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文物#建筑#考古#大明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