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溶质在流体中的迁移与扩散 扩散物质迁移现象是指?

2020-10-03知识6

水流、水质数值模拟基础模型 地下水在渗流场中的运动,随着时空的变化渗流速度、水流方向各不相同,渗流方程是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方程,以基本微分方程的形式表达如下: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以吴忠市金积水源地为例式中:F—在承压水和潜水含水层中代表不同的表达式;承压水含水层中F代表导水系数T,表达式为T=KM;K—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M—承压含水层厚度;潜水含水层中F为Kh;K—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h—潜水面高度;在承压水含水层中和潜水含水层中E分别代表了贮水系数μ?和给水度μ。渗流方程描述了地下水运动的总体规律,根据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研究区进行约束,求得其特定解,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合称为定解条件,渗流方程和其定解条件构成了描述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初始条件,给定某一时刻渗流区内各点的水头值:H(x,y,z,t)|t=0=H0(x,y,z),(x,y,z)∈D(3.29)式中:H—水头值;D—研究区范围。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即给定水头边界H(x,y,z,t)|τ1=φ1(x,y,z,t),(x,y,z)∈τ1(3.30)式中:H—边界水头;τ1—边界。第二类边界条件,即给定流量边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以吴忠市金积水源地为例。

溶质在流体中的迁移与扩散 扩散物质迁移现象是指?

请问一下容声冰箱毛细管堵了怎么办 您好,发生轻微冰堵时,可用热毛巾热敷毛细管出口处或用酒精棉花球点燃烘烤,能消除冰堵,制冷剂开始流动,且有“嘶嘶”流动声。如果冰堵经常发生,应拆开制冷系统,将零。

溶质在流体中的迁移与扩散 扩散物质迁移现象是指?

物理迁移是指物质(元素)以物理形式进行迁移,迁移过程中物质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物理迁移是地壳表层元素的重要迁移形式之一,包括机械迁移、扩散与渗滤。(1)机械迁移机械迁移是由于物质(元素)在迁移过程中依靠外力或外部介质的作用,本身的物质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如自然灾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生时,物质(元素)在势能及动能的作用下发生迁移,但这种迁移距离有限。另一种机械迁移方式如河流、湖泊、海洋中的泥沙随着水体由高处向低处迁移,这也是在水体的势能和动能共同作用下的迁移,但这种迁移一般距离较大。物质(元素)以悬浮物或气溶胶形式在气相中的迁移也是一种典型的机械迁移,它主要依靠风能进行迁移。(2)扩散迁移扩散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物理迁移,主要发生在相对静止的流体相(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如在静止的水体中加一种有色物质如墨水,过一会就会发现加入的墨水完全混溶了。扩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体系中物质(元素)的浓度差。一般来说,扩散迁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中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迁移的一种现象。在一个系统内,元素或物质的浓度不同,元素或物质的质点将自动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直到均一为止,这种。

溶质在流体中的迁移与扩散 扩散物质迁移现象是指?

萃取分液的本质是什么?现代分离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 耿信笃,张养军(西北大学 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 现代分离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摘要:分离科学是研究。

说扩散是由物质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那么这个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如果是两个浓度不一样的溶液发生扩散? 扩散现象与溶剂无关,指的是溶液中的溶质。扩散现象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气体中某一组分的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其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扩散是由于分子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主要是由于密度差引起的。流体分子热运动的速率很大,分子间极为频繁地互相碰撞,每个分子的运动轨迹都是无规则的杂乱折线。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激烈。由于极为频繁的碰撞,分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时刻都在改变,其总的趋势是趋向于流体中的各种成分的分子在确定的体积内均匀分布。例如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段时间,水就都染上红色;如果在清水容器两端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和一滴蓝墨水,过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墨水也会互相混合,混合后的颜色也会均匀一致。如果是两个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接触,不管是同种物质的溶液还是不同物质的溶液,各物质也会互相扩散,直至各部分成分和浓度一致。当然,如果两种溶液成分不同,互相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单裂隙介质中溶质运移的基本理论 裂隙岩体不同于完整岩石和土体,它是由随机分布的裂隙和被裂隙切割的岩块组成的非连续介质,因而裂隙岩体渗流与溶质运移不同于多孔介质。参照Strelsova(1976)和Robinson et al.(1998)对裂隙岩体进行分类(如图4.1所示),把裂隙岩体分为4类:纯裂隙岩体(purely fractured rocks),裂隙岩组(fractured formation),双孔隙度岩体(double porous),各向异性裂隙岩体(heterogeneous)。对于纯裂隙岩体与裂隙岩组这两类裂隙岩体,相对其裂隙中的渗透性而言,其基质域的渗透性很小以至于可以忽略。在本书的研究中,将裂隙岩体考虑为双孔隙度岩体,如图4.1C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纯裂隙岩体”的概念,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基质中的溶质扩散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任何尺度下该概念都是有待商榷的。通过近30年来对裂隙介质中水流运动及溶质运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裂隙介质中水流与溶质运移机制已经基本明确了。由于裂隙岩体由裂隙和裂隙切割的岩块(基质域)组成,在裂隙岩体中,主要存在对流和弥散两种方式,由于在基质域中的水流速度较慢,则弥散是溶质运移的主要方式;而在裂隙中,由于水流速度比较快,溶质运移的方式以对流为主,弥散则为次要方式。(1)对流。

孔隙介质中流体渗流-组分扩散-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动力学 岩石、土壤和疏松沉积物(下面统称为固体介质)均可以视为孔隙介质或多孔介质。孔隙介质中的流体渗流-组分扩散-化学反应耦合的动力学系统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系统。微细裂隙可视为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的孔隙区带。现在见到的较大裂隙系统,如脉型矿床系统,可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随着矿脉的充填逐渐扩张的,可近似地处理为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区带。对于地下溶洞、地表溪流和江河内营养元素和污染元素的迁移富集的环境则不能视为多孔介质。多孔介质中热流体渗流、化学组分扩散和反应的动力学体系可表示为:地球化学上述式中v为孔隙流体的实际流速,q为渗透速率,v=q/φe,φe为有效孔隙度,即连通孔隙度;κ=κ/μ,κ为渗透率系数,μ为流体的粘度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ρ为流体总密度;z为垂直方向上的坐标;p为流体内压力;t为时间;T表示流体的温度;CE=(1-φ)cmρmφCfρ,为等效热容,cm、cf分别为多孔介质和流体的比热,ρm和ρ则分别为多孔介质和流体的密度,φ为介质总孔隙度;同样,κE=(1-φ)κm+κφf为等效热传导系数,κm、κf则分别为多孔介质和流体的热传导系数;a代表热源(或汇,即去向、聚集区、汇聚区)的强度,如放射性蜕变热、化学反应热等,无热源或汇时a=0。

扩散物质迁移现象是指? 由扩散物质迁移机制形成的显微构造现象,包括压溶作用及固态物质扩散迁移作用形成的各种现象。1.压力影(pressure shadow)岩石发生压扁作用时,因其中所含的强硬矿物、结核、碎屑或化石碎片等与岩石基质能干性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在顺其伸展方向两侧形成低应力区间,由同构造分泌的结晶纤维充填而形成“阴影”。压力影是压溶作用的重要产物。压力影从构造上分为两部分,内部较刚性的矿物称为“核晶”或“母晶”,两侧组成的部分称为“阴影”(图3-11)。常见的核晶有石英(照片3-179)、长石(照片3-180,3-181)、黑云母(照片3-182~3-184)、十字石(照片3-185)、红柱石(照片3-186)、黄铁矿(照片3-187~3-190)、石榴子石(照片3-191)等矿物,还可见鲕粒(照片3-192)、化石、砾石、岩屑、变斑晶(照片3-244~3-246)等。核晶部分在应力作用下可以产生旋转、破裂、波状消光、变形纹、机械双晶等显微构造现象。另外,核晶一般为构造变形前的产物。阴影部分一般常见的组成矿物有纤维状石英(亦有柱状、粒状)、纤维状方解石、片状白云母、绿泥石,以及一些残余基质矿物,也可见与核晶同成分的阴影(照片3-184)。阴影部分是同构造期形成的,它们的形态一般受。

地下水动力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毛细管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