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地震波一般认为是一类弹性波,是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的强烈振动,是质点振动在地质介质中的传播。地震波通过地球内部介质传播的称为体波,体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体波通过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传播的波称为面波。所以地震波常分为以下三类:纵波,横波,面波。1、纵波:纵波是由震源传出的压缩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地向前传播。它周期短,振幅小。纵波在固态、液态及气态中均能传播。纵波的速度快,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是最先到达震中的波动,所以又称P波(Primary)。2、横波: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它周期较长,振幅较大。传播时介质体积不变,但形状改变,由于横波是剪切波,所以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而不能通过对剪切变形没有抵抗力的流体。横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是第二个到达震中的波动,故又称S波(Second)。3、面波:面波(L波)是体波到达地面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波长大,振幅大,传播速度最慢。它只在地表传播,在地面以上迅速消失。具体如图: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地球。
地震波的振幅衰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波的传播和地震勘探有何影响 首先是震源,能量大则当然振幅大,再者就是风化壳的厚度,它能够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衰减。能量小的话地震波传播不会很深,导致勘探的深度不够(目前地震勘探所能接收到的地震数据约5-6s)。
地震勘探中,影响反射地震波振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地震最早到达地面的波是什么波? 地震最先到达地面的波是纵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地震波振幅的意义 地震波的振幅是地震波的动力学性质之一,研究地震波振幅在地震勘探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时,首先就要考虑采用何种。
地震中,横波和纵波哪个的传播速度快/ 震源处的岩石断裂错动时,会产生一种快速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波,其中一部分传到地球表面,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主要有纵波和横波两种。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能引起。
地震波中横波衰减得快还是纵波衰减得快?
地震时是横波还是纵波先到达地面,为什么? 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地球介质,包括表层的岩石和地球深部物质,都不是完全弹性体,但因地球内部有很高的压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大,波动给介质带来的应力和应变是瞬时的,能量的消耗很小,因此可以近似地把地震波看作弹性波。从震源发出的波动有两种成分:一种代表介质体积的涨缩,称为涨缩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
地震频率衰减吗?
地震的震级是怎么规定,怎么算出的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标准。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