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板胡的板胡分类 陕北道情乐器

2020-10-03知识14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板胡的板胡分类 陕北道情乐器

道情是什么? 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故又称“渔鼓”。元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由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近代流行在各地道情与当地的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并多以流行地区定名。如神池道情、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温州道情等。也有称渔鼓的,如湖北渔鼓等;在四川则称为四川竹琴。道情的唱词多以七言为主,音乐为主曲体。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有坐唱、站唱、单口唱、对口唱等不同表演形式。伴奏乐器除渔鼓、筒板外,还有增添弦乐和打击乐的。

板胡的板胡分类 陕北道情乐器

道情是什么?属于道家专有还是民间艺术? 道情是道教特有的唱腔,节奏舒缓,音节高亢,起伏不大,类似于昆腔,唯未句叠唱,有《诗经》一唱三叹之致。传为游方道人行走劝化时所唱。这种唱腔传入民间,被戏曲艺人用来演唱本戏。因唱腔原出道门,遂以道情命名。著名的有陇东道情。早年常用来演唱皮影戏,与秦腔(乱弹)平分前后场,大约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革新文化,改进戏剧时,道情才出现真人着装演唱,与秦腔互为借鉴。道情经过长足发展,终于成为一个新剧种—陇剧。现在民间还有唱旧腔道情的,仍是皮影戏,专为酬神还愿者服务。

板胡的板胡分类 陕北道情乐器

板胡的板胡分类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梆子、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这种板胡用途最广。2、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剧、郿鄠、陇剧、陕北道情、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3、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建国后,对板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现已有一种中音板胡,改用钢丝弦,音色较高音板胡宽厚、柔和,能奏较高的把位。板胡已由伴奏乐器成为合奏、独奏乐器。板胡的品种较多,除用于独奏和乐队合奏的板胡外,还有各地方剧种用的板胡,它们在琴筒的大小、琴杆的粗细、弦轴的长短和琴弦的使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1、独奏板胡,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直径8~10 厘米,琴杆比二胡粗,全长70~73 厘米,外弦使用钢丝弦,里弦用丝弦,或全部使用钢丝弦。音色宽厚柔美,能奏较高的把位。2、高音板胡。

陕北道情的曲调发展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分东路和西路两种。东路即新调,西路即老调。其调式不同,东路为征调式、西路为商调式。但两音的曲牌名称基本相同。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每调又有“平板”、“阳板”、“落板”、“代板”、“导板”等板头和板尾。无帮腔“嘛韵”,曲调词格一般为六字、八字、十字句式,也有三字、四字不等。四句一段。伴奏音乐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有小三弦、四音子(用四股弦、双马尾制弓)、管子,号称三大件。武场有简板、渔鼓和陕北道情特有的脆鼓子和小铰铰等,构成了陕北道情音乐的显著特征。新道情的唱腔,经过艺人改造,板式变化体成分不断增多,采用《二流板》、《大起板》、《箭板》等板路。乐器上,改用板胡为主奏,并增加了提琴、打琴、长笛等,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清涧骆儿巷一琴师还在四音子的基础上,改制出一种六音子,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

陕北道情的来历、形式、特点? 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滚白]四种。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伴奏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文场主奏乐器为大三弦。丝弦曲牌有[鬼照灯]、[柳青娘];唢呐曲牌有独奏的和吹打合奏的两种。武场锣鼓段由开场锣鼓、动作锣鼓、起板锣鼓,与秦腔基本相同。唱词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及长短句混合体,以七字句较多。传统剧目有100余本,如《湘子出家》、《打经堂》、《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汾河打雁》、《割肝救母》、《王祥卧冰》、《合凤裙》等;现代新剧有《接婆娘》、《刘栓回头》等30余部。

道情是什么? 道情,原属于曲艺的一种演唱形式,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徒歌”(即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歌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被称做“道情渔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同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神池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的表演方式。《翻身道情》所依据的《陕北道情》,便是只唱不说,以单口为表演形式的一种。

#道教#艺术#翻身道情#乐器#豫剧板胡独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