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筋位的最小拔模角

2020-07-16知识13
ABS 和PP 注塑模具和壳体壁厚设计问题 壁厚3mm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加筋位以防拔模时变形的;1KG的压力?点受力和面受力相差很大 压铸件拔模角度 1-1.5度,在公差和客户的允许范围内越大越好,有利于脱模及成型,拔模角主要是看产品结构的包紧力大小和产品深度来设的,具体的计算公式有但也只能做为参考.一般都是经验值 塑料件现在拔模斜度最小可以是多少哇 看你什么材料,这个塑料件用在什么地方了,0.5°,0.3°什么都行 特殊情况下0°也行,就是要看具体结构和使用地方,成型时产生的问题能不能算合格 一般筋位0.5~1度;... 如何使用Catia进行零件拔模? 如何使用Catia进行零件拔模,进行三维建模,会遇到使用拔模工具对模型进行拔模的情况。软件中的拔模工具很实用,可以对实体上环绕一周曲面进行拔模,可以进行变角度拔模,还... 塑料模具的拔模斜度怎么取? 一般筋位0.5~1度;透明件A面大于3度;细纹不小于于3度,粗纹不小于5度,决定皮纹样式的根据皮纹要求做拔模斜度; 塑胶产品设计时厚度和拔模角度? 产品分主肉厚和次肉厚,主肉厚就是你比如的1.6mm手机壳主体部分,而骨位(加强肋、加强筋)等为次肉厚。主肉厚一般要均匀,次肉厚一般是主肉厚的1/3~1/2,这样能有效避免产品表面缩水。脱模斜度一般是要有的,但如果一些面本身具有斜度就不用刻意增加;又如一些骨位不多,不影响脱模可以不加。具体要根据实际状况设计,要积累经验。 在设计注塑件时拔模角度应该怎么选择?与材料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大侠指教,如果有详细资料更好,小弟深入 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后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后,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后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后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于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于开模后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肋骨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压铸件拔模角度 高度与拔模斜度,拔模斜度越大越容易脱模,对于墙面较深(高)的产品或产品本身较深(高)的更是重要。又因为拔模斜度而产生的厚度变化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因此可以避免壁面壁厚太薄或太厚而导致成型不良的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63035种种问题: tanθ=X/H;θ=拔模斜度;H=墙高或肋高;X=所减少的壁厚(或倾斜偏差量)。通常设计较精密的产品都会要求较小的拔模斜度,也就是在产品深(高)度较大时,其倾斜量X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例如高100mm的产品,若是要求精密的产品,则希望上下偏差量能控制在0.15 mm之内,tanθ=0.005,θ≈0.25。这样的角度,就成型而言已是非常困难,但在现今成型机越来越精密、模具也越精细的时代,做到这样甚至更小的偏移也不无可能,若仍无法达到需求,则应考虑做滑块来解决。扩展资料大小确定原则: (1)材料的收缩阻力大时,拔模斜度应取大。(2)收缩量大、浇注温度高时,拔模斜度应取大。(3)制件需要拔模部分尺寸大,拔模斜度应取大。(4)模具型腔表面越光(即表面粗糙度越小),拔模斜度越小。流体压力成型制件的壁厚一般较薄,因此拔模斜度取增大制件壁厚的形式。当制件尺寸精度要求不高或制件的图纸未做特殊规定时,其外形... 注塑成形中模具的拔模方向和角度怎么确定啊 模的脱模方向按照产品的设计要求,在保证尺寸的前提下,动模型芯应端面取小端尺寸,根部取大尺寸;定模型腔口部取大尺寸,底部取小尺寸。脱模斜度根据不同的塑料品种,一般... 加强筋这么设计 还有别的么? 非常感谢楼上各位大侠的踊跃发言。我这里也谈下我的感想:确实真的并不是如1楼说的那么死,也正如2-8楼所说的那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管怎么样去确定加强筋的厚度与拔模角...

#拔模斜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