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体二用”? 并且举例说明 “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431366262两种用字法。1、象形字:人、马(繁体)、日、吉、等等。2、形声字:舶、草、盟、等等很多。3、会意字:明、休、及、既等。4、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5、转注字: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老部”(所谓建类一首)。6、假借字: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扩展资料:分类:1、转注,许慎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意思是归于同一部类的字,它们的字义可以互为训释。历来各家对转注的解说不一,主要有两种:(1)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如“考”“老”同属“老”部而又可以互训(“考,老也。“老,考也。(2)音转说,。
古代汉语专题名词解释 四体二用说:其观点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二书是用字法.1.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2.汇合“经”与“传”,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作者元代周德清(1277~1365),江西高安人.“工乐府,善音律”,对于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了解得很深.他感到当时作曲、唱曲的人都不大讲究格律,艺坛上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他认为要使北曲发挥更高的艺术效果,就必须使它的体制、音律、语言都具有明确的规范,特别是语音的规范更为重要.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番总结,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每一个韵里面又分为平声阴、平声阳、入声作平声阳、上声、入声作上声、去声、入声作去声等类.每一类里面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称做。
四体二用说是由谁最先提出的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