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佛法怎样对质执着心

2020-07-16知识21
在佛教中,如何覆灭自己的嫉妒心?感觉自己嫉妒心好强呀!! 不管哪部佛经,都是教人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的。如何克服嗔恨心修学佛法,勇猛精进,一心向道,倘若遇到不如意、逆境时,当下嗔恨心不起,脾气不爆发,又能转境,心地如如不动,此人已证无生法忍,是多生累劫修证而延续而来,加上今世殷勤多闻参悟,步步正觉,分秒涅盘,是故有此庄严妙果诞生。不如意之境难忍难修难行证,因此内心便生起嗔恨心,发大脾气,令你形象破坏,损你德行,自伤心地,污秽佛性,又与人结恶缘,人人见之而避开,由此可见动怒嗔恨,有损己德,亦伤对方,来世感召阿修罗果报。在道理上,佛弟子应如是正见深入体悟;在行证上,应切实奉行忍辱行,虽然忍辱行是非常难行的,但也由不得你不如是精进安住,何以故?因为修行者要证菩提,得法身,登涅盘,如果没有付出相当的代价,怎能得到清净庄严的菩提果呢?十方三是一切诸佛三大阿僧只劫的勤修梵行,庄严福慧,也是要付出难以形容的代价所换得,甚至牺牲生命,奉献身心给予一切众生的需求,一一心甘情愿,其忍辱负重的心情担当众生的罪业,其苦、痛、哀、伤、忍、悲、愤,乃至度生慈悲喜舍的内心深处,也唯有诸佛自己冷暖自知,这都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与奉献牺牲的精神,方得究竟涅盘。正所谓... 楞严经是不是佛所言?怎么里面禅宗密宗都出来了? 现代许多大师都讲解楞严经,因为楞严经是照妖镜,一个真修行人,修禅定,会经历些什么情况,会有什么陷阱,会为其他生命形式如魔,所干扰。那些个邪师魔王最忌讳楞严经,所以千方百计要毁灭这本经,末法时期最先灭的就是楞严经,现代人就开始怀疑这本经。西藏也有楞严经,是从印度梵文直接翻译的,足以证明确实有楞严经。现代邪师很多,佛说末法时期,魔王波旬指派魔民尽入佛门,为佛弟子,扰乱佛法。还有社会上的所谓自称大师,佛菩萨再世。这些人都是为了名闻利养。怎么辨别他们,那么楞严经有四种清净明诲,这个照妖镜一看,你就能辨别什么是邪师。而修禅定,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要大致经历五十多个境界,这些境界如果没有智慧辨别,很容易走人魔道,或为魔所摄,或为魔附体。我们看了楞严经就知道靠自力了生死,出三界太难了,魔障太多了。所以佛慈悲,特开一仗他力的法门,净土念佛法门,只要具足信愿行,老实持戒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临终心不颠倒,忆念阿弥陀佛,即得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但能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介绍导师,净土大德净空老法师讲经说法,网上搜。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但是小乘是方便说,不是决定说,实际上只有... 执而为魔,却之为佛是什么意思 根据我的解释,可以解释为执着就是魔鬼,断执着即是成佛。这也不一定适合大家来解释这个东西。有时候我们可能有一种过分的自信,我不知道这种自信是否是好事,比如学佛者吃肉,那些吃肉的说这是三净肉,开戒结缘,那些不吃肉的拿《楞严经》来对质,楞严经里面有不可以吃肉的开示,四种清净明诲断杀生这一节,明确说明“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但是他们各执一词,有的认为可以吃,有的认为不可以吃,可能都比较有自信,要是两个人遇到一起,那就麻烦啦,可能会相互诽谤,这样害人害己啊。包括现在有些人说密宗,诽谤密宗,这种做法也是一种自毁,因为显宗和密宗都是佛教,有的人总是拿密宗说事,这个属于谤法,因缘成熟,是要承受果报的。我们必须了解一点,学佛人明了因果现象,则三门应该清净,打个比方,僧团中有人破戒,不可以骂他,尤其是居士不可以上去骂,当然出家僧众也要尊重六和敬,不可以骂别人,因为慧律法师开示过,《说僧过恶,犯大重罪》,即使是破戒比丘,也不可以对他生嗔恨心而辱骂,这个罪业诽谤三宝,果报尤其恐怖,奉劝智者远离恶口。如果执着应该吃肉,不应该吃肉,然后产生嗔恨心的话,也会造成堕落的因,因为贪嗔痴慢疑,... 请问佛教说的烦恼是什么?分别、妄想、执着又是什么意思?谢谢。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这些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 请佛教达人回答(本人是虚心请教,不是砸场子的) 1.戒律,戒律是工具,说白了是给新手用的,佛教让人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体和口的行为上,而是从思想上断除不好的想法,想法断除了行为和口上就不会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的。举个例子佛教没说不让吃肉,有些人不能吃,一吃就贪婪就升起杀心不慈悲!有个故事:一个和尚天天吃肉,却不让弟子吃,弟子不服,和尚带着弟子到墓地,挖开死尸吃其肉,弟子们在一旁呕吐,和尚说:你们能做到这样你们也可以吃肉。说白了,你给济公一碗肉他吃,给他一碗大粪他也吃,这个是真修行!是真的平等心!济公所给人展示的是,自由控制自己的心,就算在诱惑之中,心却是平静的,慈悲的!2.空,佛陀并没有让你让我给他装金装!那世人为何装呢,为了庄严佛陀?也算是,更是信仰佛教的人对佛陀的一种感恩之情,感谢之情!就像是大家对着国旗敬礼,对国旗敬礼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对国旗敬礼国家就国泰民安了?不是,只是大家对国家的一种尊敬和感恩!佛陀说,这是表法,你拜的只是个石头像,木头像而已!这只是方便而已,是人的行为,佛陀并非偏让你这么做!但是,只要是人对钱都看重,因为没有钱在社会上是无法生活的,那人们这么看重钱,但却贴在石头像上,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舍弃放下你那么看重... 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 一、嗔有怨,恨有仇,生出的邪念便是嗔恨心。嗔恨心来自于不慈悲,来自于自私自利,来自于我执我见。嗔恨心的果报,过去生都是淫欲心非常重,淫欲心重的人,今生来到人世间嗔恨心就重,嫉妒心也重,啥事都看不惯,来气。想去掉嗔恨心,必须得用慈悲心。二、嗔恨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为什么你嗔恨呀?为什么要嗔恨呀?那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利益,他就嗔恨。三、因为你不慈悲,你如果要是慈悲,你就不嗔恨了,因为你心中没有感恩心,因为你的心中没有恭敬心,往往都凭着我执我见看问题,这样的人就容易生起嗔恨,嗔恨心是所有业障里最重的一个,“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这个嗔恨了不得。三、怎样才能遣除想去掉嗔恨心,那我们就经常要忆佛,我们既然有幸闻到佛法,皈依佛门,看看伟大的佛陀我们的老师,是怎样对待众生的?想学佛,想成佛,你去不掉嗔恨心,你就成不了。如何能够达到没有嗔恨心呢?那就是和谐大爱!我觉得就是对任何人都视如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大爱和呵护之心,真心的为对方着想,真诚的沟通交流,增加了解和信任,同和一道、以致和谐!1、修忍辱法在南传的《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忍是... 什么是四无量心?为什么要修四无量心?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慈、悲、喜、舍’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学习‘无私无我’的精神,来使自己心地清净,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目标。扩展资料: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 西游记中有一书“无字天书”。你怎么理解,为何佛祖有如此安排? 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只是因为人类自心迷惑颠倒了,从而于心外觅经。经从何来呢?经又是谁说的呢?能够说出经的本体,就是一切经的源头,而源头就是无字真经。源头就是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一体的妙明觉知心。只是因为有情众生自心迷惑颠倒的缘故,用而不知。最胜智者佛陀,才来到人世间来启迪迷人自心实相的觉醒。有字经只是起到一种外在的助缘,旨在指授迷人自心实相的觉醒。人若不迷,佛又何必说法四十九年呢?佛所说的一切法,皆是方便而说,且不可执持为实。佛怕迷惑之人执法为实。故而曰:“佛无法可说,谁要是说佛有法可说,即是谤佛。佛法如指,皆在指向自心明月,不要专注于经,要顺指见自心实相之明月。汝为何可以见闻觉知呢?一切万物皆不具备见闻觉知的能力。汝当下这个能够见闻觉知的是什么呢?自心明白的不用说法,自心迷惑颠倒,而不能够自知自心实相。这就是佛陀降临人世间的唯一大事因缘。 西游记:唐太宗地府还阳,阎王把唐王带来地府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小说文本,直接的原因是泾河龙王向地府控诉李世民答应保护他,却没能阻止人曹官魏征将其斩杀,地府因此“传唤”李世民去对质。背后的原因则是李世民实际阳寿已尽,合该... 如何理解贪嗔痴慢疑?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 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五、疑: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扩展资料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66139五毒。五盖: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

#贪嗔痴慢疑#释迦牟尼#楞严经讲解#贪嗔痴#佛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