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

2020-10-03知识4

如何学习《伤寒论》 (一)选本一般读《伤寒论》的,往往都是读注本的多,很少有从《伤寒论》白文本着手。其实这是研究伤寒论的关键问题,不应该忽略。因为白文本是仲景《伤寒论》的基本面貌各家注本于《伤寒论》的本来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了。当然,所谓白文本,亦只是指北宋林亿等的校刊本而言,除了林校本而外,我们不可能再看到更接近仲景原论的白文本宁。北宋刊本,亦为稀世之珍,国内还没有访到是否有这个本子的存在。其次是明代赵开美的翻刻宋本,据《经籍访古志补遗》说:“此本为仲景全书中所收,曰翻刻宋板,其字面端正,颇存宋板体貌,盖伤寒论莫善于此本”。可惜这个刻本,亦流传甚少,不易购得。无已,下列几个本子,还不失为《伤寒论》白文本的善本。第一是民国元年武昌医馆刊本,其次是民国十二年恽铁樵托商务印书馆的影印本,又其次是民国二十年上海中华书局的影印本。这三个本子都是据赵氏翻刻本而校刊或影印的,在古旧书店时或可以买到。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也是据赵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发行,仍不失为较好的白文本,只是删节去原本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

伤寒学派的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宋金时期研究该书并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庞安时、韩祗和、朱肱、许叔微、郭雍、成无己、王好古等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的阐发,认为温病虽与六经有关,但不可“一例作伤寒”。韩祗和着《伤寒微旨论》,论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法,颇多发明。朱肱着《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并以经络说解释各个症状机理。许叔微着有《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等,在六经辨证基础。

名医注伤寒杂病论 如果真想研习《伤寒论》,有一本知目前最好的“工具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伤寒论译释》道,里面每一条都有历代医家注解,专还有陈亦人教授的批注。这本书比较厚,售价也在属60左右。如果只是随便学学,教科书就行了。

孙思邈对《伤寒论》进行了哪些改进? 孙思邈对仲景《伤寒论》评价是很高的,但他并不泥古,对仲景伤寒学说作了新的发挥。他不按六经归类,而是将《伤寒论》所有的条文,分别按方证比附归类,即所谓“方证同条,比类相附”。这样各以类从,条理清楚,易于检索应用。这种以方类证的方法,颇为后来柯韵伯、徐大椿等所赏识。孙氏还特别重视仲景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他说:“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这可能是从王叔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之说悟出。孙氏创“麻、桂、青龙”三法之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后经成无己、方有执、喻嘉言等竟发挥而为“三纲鼎立”之说。孙氏《千金翼方》中两卷有关伤寒的论述,是唐代仅有的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值得进一步研究。明清以来,治《伤寒论》者更成流派,如方有执、喻嘉言、程效倩等人的“错简重订”派;张遂辰、张志聪、陈念祖等人的“维护旧论”派;柯韵伯、尤在泾、包诚等人的“辨证论治”派等。《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更被称为“经方”,备受推崇,沿用不衰。

哪个版本伤寒论是按症状分类的? 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可能有。可以看看

请详细说明伤寒论注十人书是哪几本?

分三类简介注释 伤寒论 的著作 原文注释:按原文编排顺序进行注释,不进行改动。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当代南中医的《伤寒论译释》也属于此范畴。。

#中医学#成无己#伤寒#伤寒的症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