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平流式沉淀池前调节池高程图怎么画 平流式沉淀池的流程图

2020-10-03知识10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案例(附图纸)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小清新20102平流沉淀池设计案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设计流量Qmax=720m3/h,设计人口数N=10万人,试设计平流式沉淀池。解:取沉淀时间t=1.5h,表面水力负荷q=2m3/m2·h,排泥间隔2d,人均干泥量25g/人.d,污泥含水率95%,水平流速v≤5mm/s取4.63mm/s1.沉淀区面积:有效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3623766水深:有效体积:长度:总宽度:池子格数2.校核尺寸比例长宽比:L/b=25/4.8=5.21满足“每格长宽比不宜小于4”要求长深比:L/h2=25/3=8.33满足“每格长深比不宜小于8”要求3.污泥区(1)污泥所需总容积每格池子污泥量V/3=34m3(2)污泥斗尺寸及其容积泥斗倾角60度,斗底尺寸0.5×0.5m,上口为4.8×4.8m泥斗高度:h4’=(4.8-0.5)/2×tan60=3.72取3.75m泥斗容积:(3)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高度:h4’’=(L1-L2)×0.01=(25-4.8)×0.01=0.202m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体积:(4)实际存泥体积V=V1+V2=32.11+14.45=46.56m3>;34m3满足要求4.沉淀池总高度:超高h1:沉淀池高度一般为0.3m;有效水深h2:即沉淀区高度=3m缓冲层高度h3:无机械刮泥设备时为0.5m;污泥区高度h4:贮泥斗高度h4’=3.75与梯形部分高度h4’’=0.202之和

平流式沉淀池前调节池高程图怎么画 平流式沉淀池的流程图

平流式沉淀池沉淀基本原理是什么 平流式沉淀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和污泥斗三个部分组成。水池表面呈长方形,进出口位于水池两端。进气道通常使用浸入式进气道。水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水池。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水池的横截面上。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66330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水池的主体。池宽和池深应保证水流沿池溢流段均匀分布,并按设计流速缓慢、稳定地流动。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扩展资料:平流式沉淀池主要设计参数为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池深、池宽、长宽比、长深比 等,设计有关要点如下:(1)沉淀出水浊度,当作化学水处理进水水质时应不大于5NTU,作为冷却水水质时浊度不大于20NTU。(2)池或分区的数量一般不少于2座。(3)沉淀时间一般为1.0-3.0h,处理低温、低浊度水或高浊度水时,应适当增加沉淀时间。(4)沉淀池平均水平流速一般为10-25mm/s。(5)有效水深一般为3.0-3.5m,超高一般为0.3-0.5m。(6)水池长宽比不小于4:1。每个单元的宽度或导流墙之间的距离应为3-9m。

平流式沉淀池前调节池高程图怎么画 平流式沉淀池的流程图

平流式沉淀池的 平流式沉淀池由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和污泥区四个部分 组成。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 端,进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

平流式沉淀池前调节池高程图怎么画 平流式沉淀池的流程图

斜管沉淀池的原理 郑州虹阳净水近几年来城市给水事业蓬勃发展,由浅池理论原理发展形成的斜管沉淀池也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我国在1965年开始进行澄清池分离区加斜板的实验,1968年又在福州水厂做了斜管除沙的试验,1972年第一座生产性的上向流斜管沉淀池正式投入使用。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积累,斜管沉淀技术正在不断发展。郑州虹阳净水是专业生产和安装斜管填料的厂家1.浅池理论原理设斜管沉淀池池长为L,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在理想状态下,L/H=V/u0。可见L与V值不变时,池身越浅,可被去除的悬浮物颗粒越小。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成3层,每层层深为H/3,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将u0的颗粒去除。也即总容积可减少到原来的1/3。如果池长不变,由于池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正加的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除去,也即处理能力提高倍。同时将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以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这就是20世纪初,哈真(Hazen)提出的浅池理论。2.斜管沉淀池设计原理为了创造理想的层流条件,提高去除率,需要控制雷偌数Re=,斜管由于湿周p长,故Re可控制在200以下。远小于层流界限500。又从佛劳德数Fr=可知,由于P长,W小,Fr数可达10-3-10-4。异。

#污泥负荷#沉淀池#平流式沉砂池#平流式沉淀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