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顾名思义就是把诗写在画上。一般都是由画家本人,或者是由他人,在画的空白处题写。作为中国画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在世界任何画种都未曾出现过。
一般来说,题画诗的内容,即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也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或者咏叹画面的意境。正如清代画家方薰所说:“ 高情逸志,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而这与诗歌的 “诵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可谓一脉相承。
宋代 | 赵佶 | 《题腊梅山禽图》
其实,宋代之前,极少有题画诗。比如,唐代的王维是大诗人,也是画坛开宗大师。要说能写,王维是善画者中最能写的,可是王维的画作并没有题诗。
当时不仅是王维,唐代的李思训父子,张萱,周昉以及稍后的荆浩,范宽都不题款题诗,最多也就是在树枝间或山石背后签上名字。这些人在世的时候,皆有文名,都有文卷和诗卷,有的甚至声名远播。只是当时尚没形成,题长款长句的风气。
宋代 | 郑思肖 | 《题墨兰图》
宋以后,开始形成文人画,而此时题画诗的风气逐步形成。文人画又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中国人有一特点,喜欢归类,其实文人画,就是指出自文人和士大夫之手的画作。文人画并不在乎像不像,现实中有没有,而是特别看重格调高雅。看重有味道,有书卷气。
苏东坡算是文人画的早期人物。苏学士的画作谈不上精湛高古,在部署纪律方面也不太讲究,他的画作甚至不如他的学生张文潜。但他却能奇想用笔,静雅用墨,自成一格。尤其是他的题画诗,更是淡雅从容,能将画面推向纵远。
北宋 | 苏轼 | 惠崇《 春江晚景》
像他为北宋名僧惠崇的《春江晚景》所提诗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又比如,他为李世南所作《 秋景平远》画题写的一组七绝: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敧侧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些情景交融,情境悠远的题画诗,恰是一波一波的涟漪,能长久地在人的心灵里轻轻地荡漾。
北宋 | 米友仁 |《远岫晴云图》
题画诗盛行于宋、元、明、清时期。 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画家首先得是个诗人或者作家。不懂文学没法画画,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一个画理。他们用文学的思想去画画,而画出来的作品也更具有文学性和诗学境界。这一点与西方不同,西方人画的是历史,中国人画的是文学。
在载入史册的宋、元、明、清的大画家中,他们传世的大多数作品上都有题诗。有的诗作非常著名,可以说诗史大观中的精品。像南宋的李唐,当他南渡初至杭州,无人识他画作。他贫困潦倒时,便在画幅上题上了那首,极有讽刺意味又脍炙人口的诗篇: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元代 | 王冕 | 《 墨梅自题》
像元代的王冕,他终生布衣,以梅花示淡泊显人格。他在《墨梅自题》中写道:吾家池砚池头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的这首诗,真是写到了所有淡泊名利,向往正气人的心里去了。
画是思想和心灵的产物,同样诗也是心灵和思想的显影。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画面,什么样的诗篇。 徐渭可以说是一代狂士,他的题画诗同样也毫无顾忌。他在一幅狂草般的水墨牡丹上,就有这样的句子:我学彭城写岁寒,何缘春色忽黄檀。正如三醉岳阳客,时访青楼白牡丹。而最后这句 “时访青楼白牡丹”,直接告诉别人他是妓院的常客。
明代 | 徐渭 |《五月莲花图 》
金农也是这样,他是怪客,特立独行,画怪诗巧。他的画作想象奇特,笔墨另类天真,他既是这样的人,他的题诗肯定也是天真巧妙。
他在送给一个赴考举子的一张册页上,仅画了粉墙一角,杏花一枝,但题诗却极有味道和空间感:青駾嘶动控芳埃,墙外红杏墙内开。只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见状元来。他真是聪明之极,别具一格,不画骑马远行,不画肩担书箧,仅用一首诗就将画面描绘了出来。
精彩绝妙的题画佳作,应该和画面相得益彰,相互增补,宛若一段精彩的相声,离不开捧哏和逗哏。一个人再能画,画面的尺幅和画的内容总是有限的,配上好的题画诗,就会给画面增添翅膀,让画境越千里。
清代 | 吴昌硕 |《秋菊灿然白》
现在的画坛有些人反对题诗,理由是绘画又不是文学。吴冠中就说过,画就好好画,干吗非要题诗?其实这种反对没有多大道理。只是,如果是画面需要,又何必非要划清界线。让高超的文学作品,把画境抬到更远,又何尝不是 锦上添花呢。
当然,中国画中也常使用“穷款”,用得好也是奇兵。像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就是典范中的典范。画作不一定都要题诗,烧什么菜都放肉并不可取,但恰到好处的诗,令人陶然的诗,还是必不可少的。
八大山人在落款时,总是竖笔连写,看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据说代表着他作画时的心情。
中国人是极讲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人的艺术,要说与世界其他民族有什么明显区别和特色的话,应该是融会了老庄影子,兼容禅味禅机的寄情艺术和言志艺术。寄情和言志,是中国艺术家从古至今的看家本领。
近代题画诗仍是画家必须的功课,像任伯年、吴昌硕、溥儒、黄宾虹、启功,林散之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圣手,都能做到言止而意远。然而现代画家能题诗的越来越少了,善画不善诗,善诗不善画。而诗书画三绝者,几乎已是广陵散。#画家#文人画#王维收藏
宋代 | 郑思肖 | 《题墨兰图》
宋以后,开始形成文人画,而此时题画诗的风气逐步形成。文人画又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中国人有一特点,喜欢归类,其实文人画,就是指出自文人和士大夫之手的画作。文人画并不在乎像不像,现实中有没有,而是特别看重格调高雅。看重有味道,有书卷气。
苏东坡算是文人画的早期人物。苏学士的画作谈不上精湛高古,在部署纪律方面也不太讲究,他的画作甚至不如他的学生张文潜。但他却能奇想用笔,静雅用墨,自成一格。尤其是他的题画诗,更是淡雅从容,能将画面推向纵远。
北宋 | 苏轼 | 惠崇《 春江晚景》
像他为北宋名僧惠崇的《春江晚景》所提诗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又比如,他为李世南所作《 秋景平远》画题写的一组七绝: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敧侧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些情景交融,情境悠远的题画诗,恰是一波一波的涟漪,能长久地在人的心灵里轻轻地荡漾。
北宋 | 米友仁 |《远岫晴云图》
题画诗盛行于宋、元、明、清时期。 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画家首先得是个诗人或者作家。不懂文学没法画画,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一个画理。他们用文学的思想去画画,而画出来的作品也更具有文学性和诗学境界。这一点与西方不同,西方人画的是历史,中国人画的是文学。
在载入史册的宋、元、明、清的大画家中,他们传世的大多数作品上都有题诗。有的诗作非常著名,可以说诗史大观中的精品。像南宋的李唐,当他南渡初至杭州,无人识他画作。他贫困潦倒时,便在画幅上题上了那首,极有讽刺意味又脍炙人口的诗篇: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元代 | 王冕 | 《 墨梅自题》
像元代的王冕,他终生布衣,以梅花示淡泊显人格。他在《墨梅自题》中写道:吾家池砚池头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的这首诗,真是写到了所有淡泊名利,向往正气人的心里去了。
画是思想和心灵的产物,同样诗也是心灵和思想的显影。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画面,什么样的诗篇。 徐渭可以说是一代狂士,他的题画诗同样也毫无顾忌。他在一幅狂草般的水墨牡丹上,就有这样的句子:我学彭城写岁寒,何缘春色忽黄檀。正如三醉岳阳客,时访青楼白牡丹。而最后这句 “时访青楼白牡丹”,直接告诉别人他是妓院的常客。
明代 | 徐渭 |《五月莲花图 》
金农也是这样,他是怪客,特立独行,画怪诗巧。他的画作想象奇特,笔墨另类天真,他既是这样的人,他的题诗肯定也是天真巧妙。
他在送给一个赴考举子的一张册页上,仅画了粉墙一角,杏花一枝,但题诗却极有味道和空间感:青駾嘶动控芳埃,墙外红杏墙内开。只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见状元来。他真是聪明之极,别具一格,不画骑马远行,不画肩担书箧,仅用一首诗就将画面描绘了出来。
精彩绝妙的题画佳作,应该和画面相得益彰,相互增补,宛若一段精彩的相声,离不开捧哏和逗哏。一个人再能画,画面的尺幅和画的内容总是有限的,配上好的题画诗,就会给画面增添翅膀,让画境越千里。
清代 | 吴昌硕 |《秋菊灿然白》
现在的画坛有些人反对题诗,理由是绘画又不是文学。吴冠中就说过,画就好好画,干吗非要题诗?其实这种反对没有多大道理。只是,如果是画面需要,又何必非要划清界线。让高超的文学作品,把画境抬到更远,又何尝不是 锦上添花呢。
当然,中国画中也常使用“穷款”,用得好也是奇兵。像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就是典范中的典范。画作不一定都要题诗,烧什么菜都放肉并不可取,但恰到好处的诗,令人陶然的诗,还是必不可少的。
八大山人在落款时,总是竖笔连写,看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据说代表着他作画时的心情。
中国人是极讲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人的艺术,要说与世界其他民族有什么明显区别和特色的话,应该是融会了老庄影子,兼容禅味禅机的寄情艺术和言志艺术。寄情和言志,是中国艺术家从古至今的看家本领。
近代题画诗仍是画家必须的功课,像任伯年、吴昌硕、溥儒、黄宾虹、启功,林散之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圣手,都能做到言止而意远。然而现代画家能题诗的越来越少了,善画不善诗,善诗不善画。而诗书画三绝者,几乎已是广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