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崔瞿问于老聃曰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除完成了旷世著作《道德经》外,还教导过哪些杰出的学生?

2020-10-03知识7

你如何理解庄子?

如何理解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

庄子·外篇·在宥的原文

老子和庄子在道家究竟谁的地位更高? 今天上课语文老师表示庄子才是道家的集大成者,之前一直以为两人之间的关系有如孔孟

庄子为何能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之所以能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是因为他的思想主张与老子一脉相承,并有独树一帜的发展。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几千年来道家至高无上的经典。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强调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违反客观规律,遵循大道法则。几千年来,他的主张渗透到治国、修身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即使是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他的思想仍然被积极研究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说法,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而光辉不减。庄子是老子的继承者,反映他主要思想的《庄子》一书,倡导清静无为、养生全年,与《道德经》一脉相承。老子说盈虚、祸福、高下,庄子说大小、死生、是非,都具有朴素的辨证主义特色。除了思想上一脉相承,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优美,《庄子》一书同时具备了哲学、美学的亮点,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能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合称“老庄”,最关键的就是他们的角色。老子是道家学派伟大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伟大的传承人。庄子发展了老子的主张,在老子的《道德经》之后,他的《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二者同为道家至高无上的经典。

老子简介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据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庄子》中的“在宥”是什么意思 在”是自在的意思,“宥”是宽容的意思.反对人为,提倡自然,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本篇的主旨.全篇大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吾又何暇治天下哉”,指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一开始就推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而开篇的两句话便是提挈全文的总纲.第二部分至“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借老聃对崔瞿的谈话说明推行仁义扰乱人心是天下越治越坏的原因,极力主张“绝圣去知”.第三部分至“而我独存乎”,通过广成子对黄帝的谈话,阐明治天下者必须先治身的道理,并详细说明了治身、体道的方法和途径.第四部分至“起辞而行”,用鸿蒙与云将的对话,进一步阐明无为与养心的关系,指出无为的要害就在于“心养”.第五部分至“天地之友”,着力说明拥有土地的统治者一心贪求私利必定留下祸患,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养心”和“忘物”的关系,做到了“无己”也就能忘形、忘物.余下为第六部分,概括了治理天下时遇到的十种情况,指出对待这些情况都只能听之任之,随顺应合,并就此提出了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不过,本篇所反映的庄子思想与庄子在前几篇中抨击仁义,绝圣弃智的思想似有偏离之嫌.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除完成了旷世著作《道德经》外,还教导过哪些杰出的学生? 在“以吏为师”2113的李耳时代,公职在身的李耳5261自然少不了“后生可畏4102”的追随1653者。但是首先排除与“老子”之名联系最为紧密的侍童徐甲、后学庄周,因为他俩都不符合“学生”的定义;其次,排除孔丘,因为孔丘与李耳打交道的内容不是学习,而是询问时事政局、请求馆藏图书、谋取治国方略、诉说流亡生涯等等。或者说孔丘相当于一位中学、小学教师,而李耳相当于一位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一是杨朱,即阳子居,他想追随李耳,但李耳觉得他不是可塑之才,阳子居是道家一支别学,也是道家显学一派。二是庚桑楚,他“偏得老聃之道”,便自己回去经营一个庄园,三年而大获成功,于是遣自己的学生南荣楮担几百斤粮食答谢李耳。三是倪然,就是《计然之策》的执笔者,《计然之策》是李耳“述而不作”的书,倪然的学生则是后来的大财富家范蠡。四是李假,李假小时候跟着李耳住在洛阳,长大后当了函谷关令尹。李假是老子的第八代孙;古人称第八代孙为云孙,于是李假就称李耳为“众父”。拜众父为师,是有血缘关系的老师,因此又称“学父”。

如何理解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断句错误,请看帛书。意思是你仍然活在世俗框架里,荣辱利害件件入心,实际与修身的规矩相违,只能得到伤…

安藏人心?《庄子》中“崔瞿问于老聃曰? 崔瞿子向老聃请教:“不治理天下怎么能让人们向善呢?老聃回答说:“你要谨慎而为,不要扰乱人心。人的心情受到压 抑便消沉,受到推崇便会振奋,不过,无论消沉或者振奋。

#庄子#国学#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