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真蕨植物孢子囊群横切

2020-07-16知识6
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 羽叶植物中以孢子繁殖的种类,具真正的根、茎、叶,且为大型羽状复叶。除热带雨林区的树蕨高达十数米的木本外,大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形成层分裂而成的次生组织,但通常不发育,呈短粗状的根茎。轴常呈二歧式、单轴式或合轴式分枝。多数的维管束呈筒状、管状至网状中柱。分枝时,在叶迹的上方,茎枝间维管束出现不连续、被薄壁细胞充填的叶隙。真蕨植物的叶常为一次或多次羽状分裂的大型羽状复叶,个别为单叶或掌状分裂,统称为蕨叶(图5-7)。蕨叶变异较大,在整体形状、基部、顶端和边缘以及脉序等特征上都具有多样性。由于蕨叶大,分裂次数较多和分散保存的特点,在化石中常将分裂最终的叶片称为小羽片,羽状排列的小羽片为末次羽片,依次推算出末二次羽片、末三次羽片等。较原始的叶脉为开放脉序,如扇状脉、羽状脉(侧脉不分叉或一次至多次二歧式分叉);较进化的叶脉为网状脉序(闭锁脉序)。图5-7 真蕨植物解剖特征 1—蕨叶形态;2—繁殖器官,2a-c.繁殖器官类型(2a.孢子囊,2b.聚合囊,2c.孢子囊群),2d-i.孢子囊环带类型(2d.盾形,2e.顶生帽状纵裂,2f.横生纵裂,2g.纵生横裂,2h-i.斜生横裂);3—叶脉类型;4—聚合囊或囊群着生位置,4a.侧脉顶端... 蕨类植物的特点是什么?它有哪些器官? 蕨类植物的种类比较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性状,在蕨类植物分类鉴定中,常依据下列一些主要特征:(1)茎、叶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2)孢子囊壁细胞层数及孢子形状;(3)孢子囊的... 蕨类植物是怎么发展的? 裸蕨植物远在晚志留纪或泥盆纪已经登陆生活,由于陆地生活的生存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植物为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而不断向前分化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们是沿着石松类、木贼类和真蕨类3条路线进行演化和发展的。(1)石松植物是蕨类植物中最古老的一个类群,在下泥盆纪就已出现,中泥盆纪时,其木本类型已分布很广,到石炭纪为极盛时代,二叠纪则逐渐衰退,而今只留下少数草本类型。其最原始的代表植物,是发现于大洋洲志留纪地层中的刺石松,茎二叉分枝,具星芒状原生中柱,密被螺旋状排列的细长拟叶,每1拟叶具有1简单的叶脉,孢子同型。这些特征很像裸蕨植物的星木属植物,但是,它的孢子囊着生的位置是在各拟叶之间或近拟叶的基部,而不像真正裸蕨植物那样生在枝的顶端,这可能由于载孢子囊的枝轴部分缩短,并趋于消失,因而孢子囊从顶生的位置转移到侧生位置。由此推测出具有侧生位置的孢子囊特征的石松类植物,是由裸蕨植物起源的,而刺石松是裸蕨植物和典型的石松类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松叶蕨现代生存的松叶蕨目植物没有根的结构,甚至在其胚的发育阶段,也没有任何根的性状,由此可见,它们先前从来就未曾有过根,所以,根的不存在现象,乃是... 蕨类植物的孢子在外形结构上与普通种子的区别 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和孢子,在小型叶类型的蕨类植物中,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叶腋或叶的基部,通常很多孢子叶紧密地或疏松地集生于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 蕨类植物门的一般特征 植物体已有真正的根、茎、叶和维管组织的分化。已属维管植物的范畴。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管或筛胞,没有伴胞,不开花、不产生种子,主要靠孢子进行繁殖,仍属孢子植物。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孢子体世代占优势。配子体弱小,生活期较短,称原叶体。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为独立生活的植物体。习见植物体为孢子体,一般为多年生草本,少数种类为高大的乔木,如生活在热带的树蕨,高可达20米。根通常为须状不定根。茎多为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少数种类具有地上直立或匍匐的气生茎。叶有单叶和复叶之分,叶形变化很大。有些蕨类植物,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可区分为形态和功能各异的孢子叶和营养叶(即异形叶)。孢子叶背面,边缘或叶腋内可产生孢子囊,在孢子囊内形成孢子,以此进行繁殖,故又称能育叶。营养叶仅有光合作用功能,不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故又称不育叶。孢子体 无性世代植物体,具根、茎、叶和输导系统的分化。①根:蕨类植物只有不定根而无主根,通常丛生于直立的根状茎末端,或散生在横走根状茎腹面,借以固定根状茎。根内具原生中柱,无次生生长,不能加粗,表面生有根毛,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②茎:除桫椤科和蚌壳蕨科的部分种类具高大乔木状...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哪些? 常见的2113蕨类植物有连珠蕨、截基盾蕨、荷叶铁线蕨和5261峨眉耳蕨,主要分布4102贵州、广西等1653长江流域。拓展资料:峨眉耳蕨: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根状茎短,边同叶柄有疏生鳞征。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生于海拔800-1500m处的溪边潮湿岩石或树干上。荷叶铁线蕨:铁线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5-20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园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c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截基盾蕨:水龙骨科,草本蕨类,高约36cm。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2.5mm,稀疏淡棕色鳞片。叶片长卵状三角形,多少下延,全缘,侧脉明显,侧脉间叶肉呈美观的淡黄色绿色宽带状。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生于阴湿处和林下。连珠蕨:水龙骨科,多年生大型附生蕨类,常附生于大树树干上。根茎短,密被长而细的狭条状淡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纤毛。叶长50-60cm或更长,无柄,中部深羽半裂,裂片... 蕨类植物有不具有大孢子囊群的么 楼上刚好说反了. 真蕨类是不分大小孢子的,只有低级类群,如石松亚门(就是卷柏类)才有异型孢子的区分,也就是具有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的区分.所谓大孢子,就是长成雌配子体的孢子.它的集群在植物学上成为大孢子囊. 如果你的“大孢子囊群”指的是大型的孢子囊群的话,那么真蕨类都具有大型孢子囊群.而石松亚门,松叶蕨亚门和水韭亚门植物则不具大型孢子囊群. 真蕨亚门三纲异同有哪些? 真蕨亚门植物是现代生存的最繁茂的一群蕨类植物,它们可百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和薄囊蕨纲。厚囊蕨纲植物的孢子囊壁厚,由几层细胞组成,孢子囊的发生是由几个细胞同时起源的,孢子囊较大,内含孢子的数量也较多,而且都是同型孢子。配子体的发育需要有菌根共生,精子器埋在配于体的组织内。本纲包括瓶尔小草和观音座莲两个目度。原始薄囊蕨纲植物既具有厚囊蕨纲植物较原始的性状,也具有薄知囊蕨纲植物较进化的性状,是介于厚囊蕨纲和薄囊蕨纲之间的中间类型。原始薄囊蕨纲的孢子囊可由一个原始的细胞发育而来,但囊柄可由道多数细胞所发生。孢子囊的壁系单层细胞构成,仅在一侧有数个细胞的壁是加厚的,形成盾形的环带。配子体为长心形的叶状体。本纲的孢子囊起源于1个原始细胞,孢子回囊壁薄,由一层细胞构成,具有各式的环带。孢子囊通常聚集成孢子囊群,着生在孢子叶的背面、边缘或特化的孢子叶边缘,囊群盖有或无,孢子少,有定数,大多数种类为同型孢子;仅少数水生蕨类形成孢答子果,具异型孢子。薄囊蕨纲通常分为三个目,即水龙骨目(Polypodiales)或称真蕨目(Filicales)、苹目(Marsileales)和槐叶萃目(Salviniales)。 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 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图一)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也称为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是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具有精子器和颈卵器。蕨类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药用(如贯众)或工业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脉管类,例如蕨类、木贼和石松。这三种植物,有同样的发展史,都是在泥盆纪开始出现。繁殖过称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点看见它们的踪迹。但是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为发达,并且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由较原始的维管组织构成的输导系统,这些特征又和苔藓植物不同。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则有别于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总之,蕨类植物是介于... 真蕨的孢子囊群着生在营养叶的背面或背面边缘。()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孢子#孢子植物#植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