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什么独具特色的戏 山西戏曲山西戏曲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剧种,居全国首位。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4个,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是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一脉相承,皆为梆子声腔的正宗。早先,无论元杂剧、南戏文还是昆、弋、海、余四大声腔,在唱腔曲体的结构上,都属于长短句式的“联曲体”剧种,唯独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有史以来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而且,由于在全国同类剧种中产生最早,梆子戏的问世,就成为中国板腔体剧种的一大创举。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因起源于晋南蒲州(今永济县)而得名。它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剧目多达千余个。其唱腔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犷豪放而又细腻缠绵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蒲剧在晋南民间深受喜爱。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也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谚语里说的(孙)广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红极一时的名旦。到了蒲剧艺术空前兴旺的20世纪50年代,不但整理改编出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徐策。
山西省大同市雁北耍孩儿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雁北耍孩儿 一、简要描述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它的剧目取材广泛,富有传奇性。唱腔婉转流畅,。
谁有武安平调或武安落子的介绍?要介绍详细的,通俗易懂的文章。武安平调 武安平调流行于邯郸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永年、曲周、大名、临漳等地。。
《耍孩儿》是谁写的?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地方剧种。约起源于元代,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唱曲以正板和慢板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灵活多变。它吸收南罗腔和吹腔等古典曲调,又从晋北道情、晋剧中获取了丰富养料,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下面发出来,听起来浑厚、质朴。唱腔与音乐伴奏十分和谐也是耍孩儿的又一特点。耍孩儿发声方法,使外地人乍一听起来很不习惯,说它发声不科学,但听惯了以后,觉得越听越爱听;作为当地人来说,这种唱腔是十分喜闻乐见的,好像是不用后嗓子唱就过不了“戏瘾”似的。所以解放以后,有些文艺工作者试图改革耍孩唱腔,变后嗓子演唱为前嗓子演唱,取消了耍孩儿的基本特点,结果观众很难通过,唱腔改革者不得不谨慎从事。据应县北楼口关王庙戏台题壁记载:“大清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有耍孩儿班到此一乐。由此可见,耍孩儿的形成时间至少也在道光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康乾时期。一开始,耍孩儿只在应县、怀仁一带活动,后来演出活动区域逐渐扩大,南到忻州地区,北至同绥铁路,直到黄河后套一带。据说,大约在清末光绪。
柳琴戏曲是谁唱的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中华。
京梆子青黄不接,谁之过? 关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宏观,也有微观。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戏曲走到今天也不容易,现在就是大剧种,就是学习戏曲和从业人员的人也不如上世纪,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个流派也好,一个剧种也罢。必须要有自己的领军人物和生存空间。说起京梆来,这实际就是原来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在北京的门头沟、延庆、房山一带,还是有一些山陕梆子的遗响。梆子戏是中国剧种中戏曲中最大的家族,整个从中国从南到北都有梆子腔的影响,从同州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在北京和天津演出的时候又有京梆,卫梆之说,从总体上来说就是河北梆子。其实就是河北梆子的一个分支流派,晋商到了张家口以后把中路梆子带过去,现在唱的基本是中路梆子,搞非遗的时候张家口叫成口梆子,其实口梆子在很久以前也可能存在,但肯定和现在唱的中路梆子有所不同,所以有的张家口地区的人也承认自己是中路梆子。而在河北以西的大部分县都是唱中路梆子,比如蔚县,阳原,河北井陉县多是唱中路梆子。一个剧种必须有自己的领军人物才能站住脚,比如黄梅戏的严凤英,评剧的新凤霞,龙江剧的白淑贤大多是以个人魅力,表演艺术在各大剧种中站住了脚。打江山容易,坐。
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山西四大梆子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晋剧)、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雁剧)、上党梆子四大代表戏曲剧种.中路梆子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