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37期:
我们还是接着甲午战争这个话题讲,但在内容上,这几期算是脱离了剧情,回归了历史真相。
前面我们从用人的角度,对比了甲午战争时中日双方的区别,可以看出北洋水师的将领跟日本联合舰队的将领差距。他们更擅长拉帮结派,权谋斗争,但从海军专业度上来看,是不如日本联合舰队的。
我们抛去大清内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识,朝廷的意志,以及战争后期消极求和等等,单就北洋水师装备和战术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师究竟败在了哪里?
一、
整场甲午中日战争,就没有打几场像样点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着打,屡战屡败,毫无招架之力。
只有一场战役,是清军主动出击,且败得没有那么惨的一场,它就是黄海海战,也叫大东沟海战。这场战役北洋水师损失了五艘军舰,但日本联合舰队虽然也受到重创,但未损失一艘,且黄海制海权从此落入日本手中。
由于这场战役双方均有12艘军舰参加,且整体吨位上相差无几,具备可比性。那我们就以这场战役为标准,分析一下,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败?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关于这场战役,历来争议较多,仍然抛去政治因素,比如光绪帝责罚丁汝昌,命他火速跟日本决战,李鸿章为了平息舆论压力,不得不让丁汝昌主动巡航黄海,因此导致的准备不足等。
单看这场战役,包括当时的舆论,以及后来的研究者,往往把这场战役失败的因素放到了丁汝昌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舰队队形的选择,当时北洋舰队是采取的犄角雁行阵"人"字形,是两两互为犄角,不利于火力展开,且无法发挥军舰的机动性。
二是北洋舰队的混合编组,以镇远号和定远号为中心突进,限制了其余军舰的灵活发挥。
三是作为总指挥的丁汝昌,在敌方首轮攻击下便负伤倒地,导致指挥系统崩溃,各军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失败。
四是弹药不足,比如至今令人惋惜的致远舰,就是因为打光了炮弹,邓世昌才下令撞击日军旗舰“吉野”号,最终被击沉。
二、
首先,看北洋舰队选择的阵型问题,当时双方舰队突然碰面,并非是北洋水师的伏击战,而是遭遇战。
既然是遭遇战,那就要在很短的时间确定阵型,可以这么说,“人”字型阵型是符合北洋舰队特点的。
北洋舰队真正的威力在于每艘军舰的主炮,口径大,伤害高,“人”字型是最能发挥这种优势的。要知道在甲午海战之前,世界范围内也发生过几次大的海战,比如利萨海战和特拉法尔加海战。
这两次海战,基本都是采用大面积横过来冲敌舰进攻,靠主炮轰,获得胜利。北洋水师训练这么多年,又是请的英国高级顾问琅威理任副提督,有关阵型早就研究透了。
所以,这个阵型并没有问题,是可以发挥出北洋水师的优势的,毕竟军舰的性能除了两艘铁甲舰以外,其余的都比不上日本舰队。
再看以定远舰和镇远舰为中心,高速冲击敌舰,转过来再近战的战术,其实跟第一个分析差不多。北洋舰队的火力中心在主炮上,侧弦火力根本比不上日本舰队,利用重装甲的军舰前面掩护吸引火力,后面往前冲,距离越近,对北洋舰队越有利,这种战术是可行的。
有点类似于二战期间德国的坦克闪击战,坦克打头阵,往前冲,后面跟上步兵。如果没有铁甲坦克扛着火力,你步兵的枪法再准,达不到射程,也是白搭。
毕竟比射程,比航速,除了定远和镇远,其余舰艇根本不行,若再驶不近敌舰,他们就是活靶子。
三
三是舰队指挥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刚刚开战,总指挥就负伤倒地,且帅旗被打落,信号索具也损毁,导致舰队失去指挥和联络。
但在丁汝昌倒地之前,开战之时,他还是下达了一条命令的,其实也够了:
“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这句话就把刚才我们讲到的两条战术讲清楚了,舰首必须向敌,这样才能发挥火力。随同旗舰行动,这样可以依靠旗舰的厚装甲吸引火力,降低损失。
又提到各小队协同行动,就是互为犄角的两两小队,等于是把指挥权放到了每一个小队身上,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即使总指挥出了问题,也不影响各个小队发挥。
要知道定远和镇远主炮是305毫米炮,任何敌舰吃上这么一炮,都得要了他们老命。而整场战役,定远和镇远一共被命中了300多炮,但在强大的装甲保护下,几乎没受伤。
综合来讲,北洋水师的战术是可行的,跟着旗舰冲锋,冲到各自对着的敌舰前猛轰,至于胜败,就看敌方了。之所以后来打败了,是因为日本舰队看出了北洋舰队的意图,利用其舰船跑得快优势,反向迂回,把北洋舰队的阵型打乱。再加上丁汝昌的旗舰指挥被毁,无法及时变更阵型,导致了军舰的乱阵。
敌舰跑得快,再利用他们的火炮射速快,威力大优势,很快,北洋舰队中比较弱的军舰中弹下沉或者失去战斗力。
就像德军的坦克闪电战,冲过去也就赢了,如果冲过去没冲到敌军,反而被人家迂回到身后包围了步兵,也够他吃一壶的。
四、
最后是弹药问题,也是我们重点要讲的问题:
杨角风读书的时候,历史书上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讲得是邓世昌视死如归,在炮弹打完之后,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吓得敌舰掉头就跑,边跑边放鱼雷,结果命中致远舰。随后,邓世昌落海,有士兵扔给他救生圈,他不要,他的狗叫太阳,也来救他,结果被他按到水里淹死了。
当时感动得哇哇地,但是感动之余,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邓世昌为什么要驾驶致远舰冲撞敌舰呢,真的是因为弹尽粮绝了吗?
其实并不是,北洋水师背负的恶名,整整背负了一个世纪!其实北洋官兵既没有在主炮上晒过衣服,也没有让炮筒落满灰尘,更没有克扣军饷,炮弹不足或用沙子替换火药……
2015年致远舰残骸被打捞出来,惊讶地发现其鱼雷管竟然装满了鱼雷,而且军舰上弹药仓都在。不仅如此,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加特林机炮等。
由此可见,致远舰并非是弹尽粮绝,邓世昌驾驶军舰试图撞击敌舰,是有其他原因的:
从致远舰沉船鱼雷仓挂满鱼雷来看,其实更可能是邓世昌要致远舰驶近敌舰,以发射鱼雷。因为当时其主炮被炸毁,现有武器已经无法伤到敌舰,只有鱼雷还有威力。而那时候的鱼雷根本不像现在,很多军舰不愿意用,非但不准而且威力还小。
除此之外,作为北洋水师跑得最快的舰,是可以用于撞击敌舰使用的。实际上,当初邓世昌要撞击的日本所谓的旗舰“吉野”号,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被日舰春日号装甲巡洋舰拦腰撞沉。
而且,致远舰据研究,也并非是日舰的鱼雷击中,而是被日本舰队的大口径火炮击中了弹药仓,或者锅炉房,导致了大爆炸,这才沉没。
五、
那么北洋水师官兵这么勇猛,又不是弹药不足,为什么还是战败了?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关于日本方面在黄海海战后,绘制的一套日舰受损图。可以看出,日本军舰虽然在黄海海战中一艘军舰都没被击沉,但大都受伤严重,而且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
虽然打得很准,可惜威力太小,根本无法击沉敌舰,实际上这个问题,李鸿章早在几年前访问日本的时候就向朝廷提出来了:
“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
同时他也提到了日本的速射炮:
“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
对比正常黄海海战,日本射出的炮弹数量是北洋水师的10-20倍,并非是北洋水师炮弹不足,而是射速不行,差不多有10-20倍差距。
其次是炮弹的威力也不行,前面也讲过炮弹里面加沙子,其实这种炮弹是利用惯性和重量,贯穿敌舰用的。可惜对付渔船很厉害,但日本舰队大都装上铁甲了,根本贯穿不了。
还有人讲北洋水师的开花弹很少,不够用,几年前就没有在国外进口了。实际上当时大清国内可以自行生产开花弹,并非是数量不够,同样是威力不行。
北洋水师的开花弹火药是黑火药,就是我们现在放鞭炮用的那种火药,而日本的已经更新换代为“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的威力比硝氨炸药还要高10倍,而硝氨炸药威力又是黑火药的10倍。
这样一算,北洋水师打出来的开花弹,威力只有日本舰队打出来炮弹的百分之一。
这或许就是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原因所在吧,只有配备上强大的火力,才有可能战胜日军,如果没有火力,再好的船,也没办法。
定远舰这么牛的铁甲舰,根本就不会被击沉,只不过火力太弱,实在是无力回天。就像我们玩王者荣耀,再怎么出肉装,打人家就是不掉血,怎么跟人家射手拼?
所以,黄海海战能打成这个样子,已经超出了北洋水师的实力,失败是必然的,只是可惜了这么多优秀的将领,呜呼哀哉。
海战不行,陆战就更不用提了,就没赢过一场战役,随着旅顺港沦陷,威海卫沦陷。北洋舰队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困守刘公岛一个月之久,最终全军覆没。
即使北洋舰队战斗到弹尽粮绝,铁甲舰定远舰也没有被击沉,搁浅后,还作为海上炮台使用,最终为防止落入敌手,自沉了……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7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参考资料: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日清战争》、《冤海述闻—大东沟战事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