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门作为杭州的正东门,虽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吴越王钱镠时期,但是其真正诞生年代却是在元朝,清泰二字也是元朝时期所取,一直沿用至今。
摇摆不定的清泰门
说清泰门摇摆不定是有原因的,清泰门曾经经历了南土门、崇新门、清泰门,民间对他也有别样的称呼,一曰荐桥门,因为崇新门靠近荐桥,二曰螺蛳门,因为清泰门附近水网交错,螺蛳众多,百姓就亲切的称呼其为螺蛳门。
崇新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可以通过荐桥的位置来推测,目前杭州的地图上已经没有了荐桥,此荐桥非笕桥,荐桥在清末民国初年还存在,很多人应该听说过荐桥洋楼,是民国时期杭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清泰街荐桥边的珠宝巷,1996年旧城改造的时候拆除,位于现如今的羊坝头附近,由此推测南宋的崇新门就在羊坝头附近。
荐桥也被称为箭桥,虽然在史书中不多见,但在文学作品中却经常出现,因为进了崇新门就是荐(箭)桥大街,相当于现在的清泰街,从古至今非常的繁华,一直是盐商、灶商定居的地方,在《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回《院里花空忆、湖头计更奸》说的就是住在荐桥大街的盐商吴爚养妾蓄婢的荒淫之事。有了这个先例,再加上荐桥的繁华,在后来的小说故事中,一说到荒淫无度、安富尊荣的故事,都会把故事地点写在荐桥大街,谁让这里这么繁华呢。
比如《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就很能体现“炫富”的本质:
许宣道:“娘子自便,不妨,些须船钱,不必计较。”还罢船钱,那雨越不住,许宣挽了上岸。那妇人道:“奴家只在箭桥双茶坊巷口,若不弃时,可到寒舍拜茶,纳还船钱。”
白娘子就住在箭(荐)桥,而许宣却住在“军桥黑珠儿巷”,这就好像你住在杭州的乡下,跟你聊天的姑娘说她住在武林壹号,这其中的落差和炫富心理一听便知。
南宋灭亡以后,元朝攻入临安,作为南宋的首都,崇新门被拆毁,而且不允许再建,直到元朝,至正十九年时,张士诚占领了杭州,为了防御的需要,于是从艮山门到清泰门向东延展出三里,利用吴越时期的南土门地基重新筑门,建成以后名曰清泰门,意为政清国泰。清泰门从元末建成以后,直到清朝末年一直存在,因为修建沪杭铁路而拆毁。清泰门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字,由于军事等原因沿着现如今的清泰街东西摇摆,最终因为修建铁路成为杭城第一个被拆毁的城墙,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清泰门外盐担历史
老杭州人的民谣一直有"螺蛳门外盐担儿"的说法,随着城市的建设,古清泰门已经成为了遗址,对于盐担儿的说法,也就不甚清楚了。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对盐铁实行专卖,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因为食盐专卖而再加上靠近渤海,从而成为强国,杭州也靠近出海口,尤其是清泰门,地理位置上更加有优势。
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相传就是古代煮海盐之处。而且在明清时期,钱塘江要比现在宽的多,这也给煮盐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回中还有这样的描述:
东首一带,自钱塘江,直通大海。沙滩之上,灶户各有分地,煎沙成盐,卖与盐商,分行各地。朝廷因在杭州菜市桥设立批验盐引所,称掣放行,故此盐商都聚在杭城。
盐商住在繁华的清泰街上,出清泰门就是盐场,而清泰门来来往往的都是挑盐的担子,也就是杭州谚语"螺蛳门外盐担儿"的来历了。
清朝时期清泰门外的盐场有“三保”,对于杭州城内及钱塘、仁和、余杭实行分别供给,
盐场的产出,配给仁和、钱塘、余杭三县一定量的“肩引”(“肩”挑夫;“引”销盐凭证,每“引”一百斤),剩下的盐全由官府出币收买,由城内盐商凭盐引购入。对于钱塘和仁和两县的盐可以相互调剂,对余杭就有点特殊对待,余杭来的“肩引”,走的路线是有规定的,只准盐贩走清泰门外前往武林门,再出观音关直至余杭,“不许饶道越走”。或许担心余杭的“肩引”会“窜货”吧。
千百年来,清泰门外的制盐方法都是采用煮盐的方式,直到民国时期,这一手段才有所改善,据1922年10月20日的《申报》报道:“浙江杭属仁和场上下堡煎灶灶商吴尚志、吴会云等”,接到省城“盐运使”的“催令”,要求将传统的“煎盐”生产,改良为“晒盐”。
“煎盐”改“晒盐”,这是有科学道理的,煎制的盐,含有害物质要比晒盐多,但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吴尚志、吴会云等人对此有所抵制,只是小范围内试行,直到新中国成立,“煎盐”的方式才杜绝。
螺蛳门外盐担儿的历史只持续到1949年建国后,建国以后,原有的食盐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设置盐店,针对原有的以食盐卫生的盐担儿,杭州市盐务局也有人性化的处理,杭州盐务局在1949年10月12日第173号文件规定:在杭市及杭县区域开设正式盐店、酱园店或兼营盐业,“均应向本局申请登记……结保……经查核承认,发给登记证盐摺,方得营业。”从此盐担儿陆陆续续进入杭州的盐店酱园店,盐担儿也就渐渐消失了,只留下盐担儿的谚语和雕像。
清泰门拆除,诞生了延续至今的杭州城战的名称
杭州城墙的拆除就始于清泰门,这要追溯到1897年,源于浙江本地士绅与外国势力争夺铁路经营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承揽沪宁(上海至南京)及苏杭甬铁路的筑路权和运行权。第二年,英商怡和洋行与清铁路总办大臣盛宣怀秘密签订《苏杭甬铁路草约》,拟以清政府向英国借款的方式,修筑苏杭甬铁路,拿到苏杭甬铁路的运行权。
该草约被江浙绅商知道以后,引起了极大的愤慨,他们拒不承认合同,并决定自己成立铁路公司修建铁路,在浙江成立的是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原两淮盐运使汤寿潜被推选为“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总理。
修建铁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是现代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浙江全省铁路公司”虽然经过各方动员,各界参与,据说连杭州城里的乞丐都参与进来,但依然相差甚远,至1906年5月,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筹资400多万元,与投资额千万元依然相差很大,但此时中国的工程师已经勘察完毕,为了鼓舞士气,汤寿潜决定先建造一条自杭州江干至湖墅的铁路,这条铁路便是始于江边闸口站终于运河边拱宸桥站的江墅铁路(全长16.135公里),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竣工通车。
江墅铁路中途设置了三个站即艮山门、清泰门、南星桥,其中清泰门站由于靠近繁华的清泰门,因此成为重要的客运站,为杭州城站之前身,其具体位置在清泰门外东北侧300余米处,即今杭州市自来水公司清泰水厂位置。
江墅铁路的建成,极大的方便了杭州城市民的通行,随着沪杭甬铁路的全面建设,百姓对于清泰门站内迁的呼声也非常高,因为清泰门站在清泰门外,乘客要出城门才能乘坐,受限于城门的开关,非常的不方便。
到了1909年初,汤寿潜的女婿、著名学者马一浮遂向岳父建议,索性趁这次铁路修筑的机会,把清泰门站移入城内。汤寿潜也认为这个主意不错。
清泰门站移入城内可不是小事情,因为要破拆城墙,这对风水不好,但汤寿潜依然坚持在1909年的春节将清泰门站移入城内的奏折递交了上去,到1909年的4月才获批。
获得批准以后,汤寿潜派人勘测,最终选址在清泰门内南侧、羊市街北端。在建造火车站的同时,城墙也破出一个门洞,铺设轨道,专门行驶火车,1910年8月,新火车站落成,取代了城外的原清泰门站。因设在城内,市民们俗称它为“城站”,这也是很多外地游客感觉奇怪的地方之一。
杭州火车站的建成方便了市民,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对于杭州城墙来说,却成为了拆除的开端,人们对于拆城墙破坏风水的负担没有了,加上杭州城面积狭小,因此,其他城门也陆陆续续被拆除,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