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7月15日至1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陆续实地走访上海的行政服务场所、地铁运营总部、历史风貌区、医院、街道、社区、农村……记录街头巷尾人们的幸福生活。在上海崇明,曾经的荒芜滩涂,如今已是诗意田园;园艺、花卉、优美的生态环境,正以多个维度,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瀛东村全景图。 受访者 供图
从茫茫荒滩到诗意田园
57岁的施考泉站在自家红瓦灰墙的二层小楼前,查看房前屋后的菜地和果树。翠冠梨、橘子、番茄都结了果,沉甸甸地挂在路边。不远处的乡间度假村迎来了周末的第一批游客,湖中鱼群游弋,田间瓜果飘香。
每天上午,施考泉会去度假村的接待中心做后勤。偶尔,他也负责湖里捕捞鲈鱼的对接工作。一年到头,加上村里发的老年人补助、粮食补贴和年底分红,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6万元左右。
在上海崇明岛的瀛东村,村民们大多像施考泉一样,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在鱼塘、果园和度假村,打造他们的诗意田园。
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在滩涂上筑堤围圩。 受访者 供图
1985年,村党支部书记陆文忠带着6名村民,怀揣着一缸咸菜和拼凑来的200块钱,在荒滩上开始了艰难的围垦。历经3次筑堤围圩、9年与江涛海浪的搏斗,瀛东村才初具规模。
围垦以后,村民们利用滩涂资源开挖鱼塘,实行淡水养殖。在围垦的土地上,逐渐朝着生态种植业发展。目前,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生态旅游业成为了瀛东村的主要产业之一。
瀛东村自围垦至今,一直坚持集体经济。据村两委委员陈柳介绍,瀛东村地多人少,又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村民必须“抱团”克服困难。另外,淡水养殖和生态旅游对当时的农民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概念,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村民们才能共同走向富裕。
集体经济能在瀛东村取得今日的成果,和“两头统,中间包”的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两头统”指的是村集体统一采购鱼苗和饲料等,并实施统一销售;“中间包”指的是养殖户分头承包各鱼塘负责养殖。这一特殊的“瀛东模式”,极大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他们在各自承包的果园内、鱼塘边辛勤劳作,而统一组织的采购销售举措,又减少了经营的风险,保证了收获的成功。
2013年年底,瀛东村首开崇明先例,进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社区经济合作社,村民成为了村集体企业的股东,每年可以拿分红。
去年,合作社拿出42万元给村民分红,按照农龄和贡献,施考泉一家得到了八千元左右。
“搞旅游业之后,我们每年拿到的分红还是蛮多的,日子明显变更好了。” 施考泉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除了股份分红,满50岁女村民和满55岁男村民每月有养老补贴960元;在村户口的每个人每月有粮食补贴300元,都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目前,瀛东村共有95户人家,238人,集中居住在54栋乡间别墅里。2015年,村里实施了“一分田工程”,将村里归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出一部分,给每位村民一分田,作为他们自给自足的菜地。
这些年来,瀛东村完成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由传统的农家乐逐渐转变成一个集餐饮、会务、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游客可以在鱼塘垂钓,去果园采摘,还可以在民俗体验馆学做崇明糕。
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抓住了新的商机。村里的副书记陆正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他负责管理的果园,去年销售额达30万元,净收入10万元;鱼塘的产值达80万元。前年,他在很多旅游景区发现,红心火龙果颜值高、好采摘,很受游客欢迎,于是去无锡、金山自学了火龙果的种植,想为村子创造更多财富。
2019年,瀛东村总产值约为10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元。从茫茫芦荡的滩涂到充满诗意的田园,瀛东村只用了三十多年。
见证了这一切的陈柳感慨万千。陈柳一家以前生活在附近的村庄,围垦开始后,举家迁移到瀛东村。“那时瀛东村算是整个岛上最穷的村了吧,滩上只有芦苇。” 陈柳回忆道,“现在富裕了,有这么多福利,其它村有些来这里工作的人看了,都说挺羡慕我们的。”
园艺村村民茅锦昌正在修剪黄杨。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曹伊湄 摄
园艺花卉打造美丽乡村
走进崇明的园艺村,家家户户门前种着形态各异的黄杨。每棵黄杨树上都挂着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知道它的树龄、价格、主人信息和联系方式。
今年66岁的茅锦昌正在园中修剪黄杨,和很多村民一样,茅锦昌依靠售卖黄杨实现了致富。
“我家里种了4亩黄杨,一年能卖20多万吧。村里人都种黄杨,我们家还不算大户呢!”茅锦昌笑着说。
园艺村位于港沿镇东部,半个多世纪以来,花卉苗木一直是该村主导产业,造型黄杨更是独树一帜,是“崇派”造型黄杨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
但让园艺村村民真正过上“靠树吃树”的生活,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正值浦东开发开放,改扩建杨高路时,选择了黄杨球作为绿化树种。采购方来到崇明园艺村,想要收购10船黄杨球,而村里的集体苗圃只能提供两船。村干部们发动了全村的力量,用喇叭在村里重复喊道:“收购黄杨球,球径1米3,高度1米5,有合适的,可以拿到小学操场上。”就这样凑满了10船黄杨球。
“这件事就像炸弹一样在我们村里炸开了。”园艺村党支部书记董辉说,“村民们感觉到,城市开发和农村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既然浦东开发需要黄杨球,说明黄杨肯定是很有市场的,于是大家都开始种黄杨了。”
合兴村村民蔡小伟为花卉园室外展区的花圃除草。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曹伊湄 摄
如今,全村800户村民中,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面积达一千多亩,3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二万余株,最长树龄超过200年,年产值数千万元。
2018年6月,园艺村入围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据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曹俊介绍,在此之前,村民虽然也种黄杨,但还处于提篮叫卖的阶段,只会种植,不懂销售。自从示范村建设后,村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自谋销路,不仅有了议价空间,还接受了专业的造型培训,让黄杨的附加值更高。
去年7月,港沿镇特邀上海植物园盆景造型大师赵伟和小林国雄的崇明籍徒弟陈怡来到园艺村,为村民介绍黄杨造型技术诀窍。
“其实,黄杨还是这些黄杨,但年产值从3000万增到了4000万,真正实现了靠黄杨树养活一村人。” 曹俊说。
村里的变化还体现在越发宜人的生态环境上。示范村建设后,茅锦昌家和周边发生了大变化:家里的房子全部粉刷一新,白墙青瓦,辅以极富乡村气息的墙画、竹篱笆,羡煞旁人;家门口的跃进河通过生态治理,河水更清澈、河坡更漂亮、河岸更整洁。
“女儿说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一会儿是十几个外国人跑到我家黄杨园里来拍照,一会儿是隔壁向化镇的村民傍晚专门过来散步健身。”茅锦昌笑着说。
港沿镇的另一边,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坐落于合兴村。花卉园占地面积310亩,总投资2.22亿元,于2018年底开工建设,由上海源怡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最近,源怡公司和合兴村的人们正在酝酿一件大事——2021年将在崇明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届时,花卉园将为花博会供应120种以上花卉。
花卉园的展示温室内,陈列着上万盆花卉成品盆栽、种苗及种子。据悉,园区全面投产后,近10万平米的育苗核心区可支持8000万株花苗同时进行生产,预计可实现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
在花卉园的室外展区,合兴村村民蔡小伟正戴着遮阳帽,坐在小板凳上,为一片花圃除草。一个月前,她刚来到花卉园工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
“每天在花园里搞搞草、看看花,工作的心情都会跟着变好。” 蔡小伟说,“如果将来有市场、合作社会来收,我自己家里也想种花的。”
据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姜武介绍,在这里工作的村民都会经过专业人士的培训,学习花卉种植的技能。目前,公司正与崇明5家专业合作社合作,向合作社免费赠送花苗,进行基地改造、花卉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希望能辐射带动整个区的花卉产业。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