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老子 执古之道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什么意思?

2020-07-19知识10

帛书《道德经》,为什么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执古之道的危害? 今天的道,在今天的有之中,在今天的万象之中,故,我们从今天的有之中,从今天的万象之中,可以找到今天的道;昨天的道,在昨天的有之中,在昨天的万象之中,故,我们从昨天的有之中,从昨天的万象之中,可以找到昨天的道。今天的道,今天的有,他们相对应着;昨天的道,昨天的有,他们也想对应着。难道有两个道?不是,道体亘古如一。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意思?道既是不变的,也是在永远的变化之中的。当世界没有产生的时候,道处于虚寂之中,没有有,但是又包含了无穷的有。当世界产生之后,道显化在了万事万物中,而既然有显化,那就有了象,那就有了有,那就会有无穷的变化,有无穷的生生灭灭。既有生灭,既有显化,则每一个对应的生灭,每一个对应的显化,都对应着当时的道,对应着当时的道的变化。如果,我们用古人那个时代的生灭,那个时代的道的显化,直接挪到今天这个时代的生灭,今天这个时代的道的变化上,后果会怎么样呢?道恒如一,但是时代在变化,道对应的象也在变化,道对应的有也在变化,所以我们的应对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这样才能在今天的变化中领悟今天的道,进而明白古今之道,再进而明白亘古长存之道。如果是执古之道,认为祖宗之法不。“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什么意思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意思是: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老子道德经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道德经》第十四章中的话,下面联系全章内容予以解答。[原文]视之不见曰夷①,听之不闻曰希②,搏之不得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④。其上不皦,其下不昧⑤,绳绳兮不可名⑥,复归于无物⑦,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⑧;是谓惚恍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⑩。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通释]看它无所见叫夷,听它无所闻叫希,摸它无所感叫微—这三种情况不能从根本上搞清楚,所以混为一谈。它的上面不耀眼,它的下面不昏暗,像连绵不断似有似无难以形容的绳索,又回到没有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物象;这叫做隐约有隐约无—面对着看不见它的头,跟随着看不见它的尾。掌握亘古就有的道来驾驭今天出现的事物,可以知晓古代是怎么做的,这就是应该遵循的道的原则。[注释]①视之不见曰夷:看它没有所见叫无形。之,代词,它,代指道。不见,无所见。夷,灭,借指没有形状。②听之不闻曰希:听它没有所闻叫无声。希,同“稀”,罕,借指没有声音。③搏之不得曰微:摸它没有所感叫无体。搏,抚摸。微,无,借指没有形体。④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三种情形不能从根本上搞清楚,所以混合成一体。致诘,根本。老子说的“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河上公注:“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纲纪也。王弼注:“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纪”是什么意思在河上公和另外一些人的注解中,纪通常解释成“纲纪”,取约束、管理的意思。而“纪”字本身还有记载、记录的意思。所以道纪是指道的纲纪呢?还是说道本身的记载记录呢?十四章前面在说什么?前面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太有名了,这三句话其实是在说道的“抽象性”和“虚无性”,要理解道的虚无性不代表虚无主义的虚无。这三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告诉你道你无法用肉眼、用耳朵、用手脚去感知感触,也就是说道的本体是抽象的,是不被世间任何一种东西、任何一种概念所束缚的,道来自于虚无,所以后面在说“复归于无物”。“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什么意思?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意思是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1、原文如下: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2、释义: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3、作品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什么意思? 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向左转|向右转选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原句如下: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老子道德经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应该如何理解?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可见道学传承由来已久,因此我们称道学为黄老之学。因此,老子告诉我们要循道而行,以古传之道指导今天的行动。能了解道传之渊源,晓大道之根,以虚无一气为本,得长生道矣。

#国学#道德经#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