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程颢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程理学是什么?

2020-10-02知识23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青山归纳为八位,简称“理学八杰”(青山起的雅称,见笑)。这八大代表,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二位是明朝人。在他们粉墨登场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宋明理学的历史背景。宋朝的儒家思想,比往朝往代变化许多。因为,宋政府极力提倡“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宋代的大儒也把“三教混合”此时的儒家思想即接受经典学说,又更加发展封建等级人伦观(如针对女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宋大儒的学说中心思想是“性”(人性)和“理”(天理)。所以宋朝的儒学又称为“理学”。明代,继承了宋儒思想,又改变和发展了一些。因为明朝商业经济大发展,人们的思想略开放,思想束缚有所松动。第一个代表:周敦颐(北宋时,湖南道州人)在五代时,有个道士叫陈抟,很有学问,创造了太极图—阴最盛处,即阳之尾部。此含义与秦汉时的阴阳五行学相结合,产生了循环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男人和君子是阳,女人和小人是阴。从而推演出扶男阳,抑女阴的观念。导致宋朝女人地位越来越低)。周敦颐做了一部《通书》发挥太极图的意思,提出了自己的宇宙发生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程颢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程理学是什么?

宋儒“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命题在学理上能否成立?它们的实际历史作用又是如何?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实际上朱熹的这句话反映的是宋儒的理欲之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了很长的时间,总觉得后世的理解有问题。我认为朱熹的这句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以及二程的思想,有其道理所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

程颢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程理学是什么?

有人说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几千年,你觉得呢?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极不负责2113任的,或者是一种5261逃避责任的4102说法,就像现在的国家政策一样,有时候落实1653不好,不是政策的问题,是落实人的问题,所以不能把出现的问题推给儒家思想或者政策,这是我们首先要承认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我想大家张口就能说出来,那么如何解读呢?不同的人解读出来,结果可能就不一样,在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还会造成偏差,这些偏差带来的问题,应该怪谁呢?儒家思想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精神追求,讲究的是思想境界,提倡人性的光辉、知书达理、与人和善等,当然这一切主要都是士大夫层面必须遵守的,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巨大,有的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古代皇帝的行为,为什么要以仁治国、遵守孝道、讲究金口玉言、讲究诚信,就是这个道理,皇后为什么要“母仪天下”也是这个道理,是让天下人学习和效仿的,是从上到下的一个榜样作用,而不是从下到上的一个要求。我们都知道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中国人常讲“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不是有些道理呢,这就是所谓的念经人的事,如果他把经念歪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能怪经不好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程颢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程理学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提出的?

朱程理学是什么? 宋代理学是从宋代新儒家学派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支派。大体可分为两派,即以张载、程颢、程颐、朱熹诸人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有句话是“存天理,灭人欲”。不知道是谁说的? 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2113颢、程颐提出的道德5261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4102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1653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人欲则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求。二者之间关系,自先秦《乐记》以来,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保有天理。这种作为人的根本标志的天理,也就是纲常人伦,人的先天善性,人的本然之心,就是天理的表现。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