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有何异同? 2017.4.25更新-2015年7月答的题,21个月来,也没什么回复和关注的人,本来严肃文学就是…
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作者:金满楼一部白鹿原,半部近代史。试问这个评价高不高?不高。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现代文学上最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莫言的作品(三级作品),而是陈忠实先生的这部白鹿原。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白话文文学一来,也只有这部《白鹿原》是真正意义上的巅峰之作(顶级),而之前的高峰如鲁迅(二级作品)已经被显然超越。事实上,陈忠实先生这一辈子,其实也就是这一部真正的作品,其他有些小作,大体不值一提,但这部《白鹿原》,足以彪炳史册。在很多文学评论家的眼里,《白鹿原》是一部史诗级的巨作,但不无遗憾的说,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内涵,其实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尤其在大众层面,更是如此。简单说,《白鹿原》其实是关于上世纪中国人历史的浓重缩影,在这种作品里,折射了上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尤其在关键的转折时期,更是以丰富的人物和故事得到阐释。《白鹿原》的最伟大之处,其实是对上世纪革命史的反思,不断的革命,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不过是一场胡闹,让老百姓变得更为的困苦。换言之,陈忠实先生就是以文学的笔触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而这种历史的反思,其实比一百部历史作品更加重要。对于这点,如果不能看出其脉络的话,那一定请注意。
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何拍得让看了原著的人失望? 谢邀。最近实在是写了太多关于《白鹿原》的问答和文章,本来就想静静地追一版电视剧的《白鹿原》就算了,可是好多人在问答下面骂完还不算,再跑到头条号里骂。其实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这种心情,就是当你对一样事情特别爱的时候,其实是挑剔的情绪比较多。因为希望它能完美,跟想象的距离近一点。特别是你喜欢的还是一部小说,它的影响很大,作者已经去世了,可是作品还活着,还在被各种形式改编,延续着《白鹿原》的生命。所以,这次回答我喜欢可以说点心里话,不挑剔不宠着,说说实际的想法。让我说心里话,对电视剧《白鹿原》失望不失望?有点失望,还不是一星半点。那还看不看,看,当然会继续看。现在已经追到和电视台播放一样的节奏了,每天2集的速度,还是有点着急的。喜欢的东西,不会盯着它的优点说,因为都能看见。《白鹿原》电视剧的制作已经很良心了,无论导演、摄影(特别赞)还是场景的营造,都值9分。跟电影和话剧比起来,也不算弱。电视剧《白鹿原》无论怎么改编,目的应该都只有一个,让电视剧能顺利播出。说实话,如果电视剧完全按照我们这些喜欢原著的读者拍,精彩不精彩不敢说,但是肯定是播不了的。那么作为一部投资近3亿、无数人等着靠它播出挣钱吃饭。
最近在看电视剧《白鹿原》,如何来评价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作品? 作品真心好,演员也好,改编的稍微逊色一点,白璧有微瑕。看电视不如看书更好。
白鹿原在西安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陈忠实先生能写出那么著名的《白鹿原》?
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其实《白鹿原》就写了黄土高原上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发生的事,却给人以苍凉雄浑史诗般的感觉,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说到这儿,怎么也绕不过马尔克斯,绕不过《百年孤独》,绕不过那个叫马孔多的村庄,绕不过魔幻现实主义。就像提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论说它多么的荒诞戏谑,多么的反假正经,通过描写X的自由,来写人性的自由。其实归根结底,最重要,也是王小波最在乎的,是想要加上一个“黑色幽默”的标签。我觉得《白鹿原》是可以加上“魔幻现实主义”标签的。《白鹿原》开头第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百年孤独》中的开头是:多年以后,当奥雷良诺面对行刑队时,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参加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同样是一句话串联起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空,连阅读的节奏和感觉很相似吧!只是前者的句子稍微短一些。当然,《白鹿原》的内容更加具象化,可以说以白,鹿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为缩影,描绘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奋斗史…说到自己感觉“见识狭窄”的地方,是带有颠覆性的。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见得就是标准的螺旋式上升。那些看上去先进的,好的,不见得就是最合适的。而那些已经被盖棺定论为糟粕,。
陈忠实小说中的“白鹿原”是在陕西哪个地方? 陈忠实本人家住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是跨灞桥区与蓝田县之间的,当然,灞桥与蓝田都是很有名的地方,陈忠实的《白鹿原》,故事里描写的人文地理是西安市以白鹿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地域,读白鹿原这本书以关中话,或者更准确的说,以西安边上,灞桥地区方言更为准确明白。
陈忠实为何能写出《白鹿原》? 《白鹿原》奠定陈忠实的文学地位,也耗尽了其大量的心血。陈忠实并非创作上的天才,他的成功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在文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怀着对文学的虔诚。对贫困生活的无奈,通过文字发泄心中的呐喊。更是一部陕西风情,民俗和几十年变迁的历史史诗,更是关中风情的画卷。〈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