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蕴界处是什么意思 佛言: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是什么意思.

2020-07-19知识8

请问五蕴为什么是五蕴,不是六蕴或者四蕴? 五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佛教中的蕴处界为何而立?如何区分?彼此是什么关系? ?www.zhihu.com 二、如何区分(蕴界处)?五蕴: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根、尘二组: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十八界:。佛教中的苦谛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取蕴各是什么意思? 1、怨憎会,2113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5261、香、味、触、法,或者4102与那些意图不好、1653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2、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3、所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4、五取蕴指由烦恼而生,或生烦恼的有漏五蕴。所谓五蕴通于有漏、无漏,囊括有为法的全部。而‘取’是烦恼的异名,故由取而生,或生取的五蕴(即五取蕴)不摄无漏有为之法,构成人的身体的有 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欲望)、识(结果)。该论又就蕴与取蕴的不同提出多说,谓蕴通于有漏无漏,取蕴仅属有漏;蕴摄苦集、道三谛,身仅摄苦、集二谛;蕴摄十七界与一界之少分,摄十五界与三界之少分;蕴摄十一处与一处之少分,取蕴摄十处与二处之少分;蕴摄五蕴,取蕴摄五蕴各少分。又于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有还灭者受赞叹;于取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无还灭者受赞叹。5、苦谛苦谛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是什么意思? 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一、五蕴梵语2113pan~ca-skandha,巴利语pan~ca khandha^。又作五阴、五5261众、五聚。三科4102之一。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1653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一)色蕴(梵ru^pa-skandha),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梵vedana^-skandha),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梵sam。jn~a^-skandha),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梵sam。ska^ra-skandha),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梵vijn~a^na-skandha),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之七十二法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为之九十四法摄为五蕴,皆不包括无为法。五蕴通有漏、无漏及善、不善、无记三性,故诸论中亦以各种名称说明其种别,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等,在五蕴之中,特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大乘义章卷八本更就有漏、无漏及三性,总立九种,即:(一)生得善阴,(二)方便善阴,(三)无漏善阴,(四)不善五阴,(五)秽污五阴,(六)报生五阴,(七)威仪五阴,(八)工巧五阴,(九)变化五阴。其中前三者为善,第四为不善,后五者为无记;又第。佛言: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是什么意思. 四大皆空~修身养性~有点道的意思'却又不是道~有智者知道了‘自性如幻’,那么就会运用这个‘如幻’造善业,将来所生的去处皆悉庄严,看到之处没有让人升起厌烦的。。

#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