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什么是人工林?什么是次生林? 森林培育次生林

2020-10-02知识4

森林培育的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图书书名:森林培育ISBN:704010396作者:黄云鹏编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定价:23.4页数:308出版日期:2002-3-1版次:开本:16开包装:。

什么是人工林?什么是次生林? 森林培育次生林

森林法作了哪些重大修改 一、关于森林法的适用范围新森林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与原森林法相比,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二点:一是,突出了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原森林法将森林的采伐利用列在培育种植之前,这次修改将两者的位置换了次序,并增加了林木”的培育种植。这个修改,反映了现代林业的经营理念,即更侧重于扩大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营活动以营林为基础,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词句顺序的改变,却反映了我国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变化。二是,增加了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把林地经营管理纳入了森林法的适用范围。原森林法没有明确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要适用森林法的规定,因此,实践中造成森林、林木的经营管理与林地的经营管理相脱节。这一次修改森林法的内容有几条都是关于林地的内容,如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的规定,关于国有林发证的规定,关于征、占用林地的规定等,这些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森林法中对林地经营管理的规定。二、关于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确权发证新森林法第三条在维持了原森林法关于森林、林木和林地由县级。

什么是人工林?什么是次生林? 森林培育次生林

什么是人工林定向培育

什么是人工林?什么是次生林? 森林培育次生林

什么是人工林?什么是次生林? 人工2113林指通过人工措施形成5261的森林。人工林的经营目的明确,4102树种选择、空间配1653置及其他造林技术措施都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来安排的。次生林是植物群落从次生裸地发生,通过一系列次生演替阶段所形成的森林。亦即森林通过采伐或其他自然因素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森林,因而有时又称天然次生林。扩展资料次生林主要特点: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参考资料来源:-次生林参考资料来源:-人工林

森林培育学科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传统的森林培育专业主要以研究造林为主。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森林培育专业结合生态学、园林学发展了一些边缘学科,如城市林业,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城市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一些热门专业来说该专业是有点冷门的,就业情况也不是太好。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森林培育学是林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森林营造和抚育更新的理论及技术。该专业学习森林培育学、多元统计分析、高级植物生理学、经济林栽培学、高级森林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2、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森林培育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要求是:(1)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林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学风严谨,勇于开拓;服从国家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2)掌握。

次生林的特点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旱生化),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为分异。当干扰停止,群落通过恢复演替,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然趋同。这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这一特点越明显。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不宜培育大径材。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如人为干扰停止,随着进展演。

#林木#群落演替#三农#林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