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众善奉行 自利利他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2020-10-02知识15

师兄,如何理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尤其是“自净其意”的涵义。 「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前两句是讲外在的行为现象。第三句「自净其意」是讲内在,是根本的道。自净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净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小乘罗汉境界,落在一边。在禅宗讲就是「担板汉」,只看到空,没看到有。如果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那不算是真定。菩萨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当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狱,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的念头是净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六祖法宝坛经》这四句话实在是说尽修行人的本色,是我应当要学的。‘兀兀不修善’,‘兀’是不动,心里不动。善要不要修?要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修一切善,心不动。诸位读了‘兀兀不修善’这句话,一切善事都不做了,你就不懂大师的意思。这是教你心里不能有修善的心,可是修善的事情要做。‘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的意思,自在坦然,不造恶。‘荡荡心无著’就是诚敬之心,心中坦然、平等、。

知因识果善用心,自利利他佛道成什么意思 想要成佛道当然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因识果-诸恶莫作 自利利他-众善奉行 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什么是受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守戒? 1 戒学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br>;2 纯善无恶,就是戒。br>;3 戒律是律自己的:只管自己,不管旁人,以免造业。br>;4 我们持戒,我们修戒定慧,莫管。

《务本丛谭》一书主要是什么内容? 《务本丛谭》之书,逐条发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事理,与夫发菩提心,自利利他,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则。果能依是而行,则必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奉佛教”是什么意思?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侯,先看了前面诸位大德对这句佛经的解释,有的人引经据典讲的高深莫测不知所云,有的人曲解佛意不知所谓等等,很好的一句经文解释的莫名其妙,让看的人糊里糊涂,真是罪过,讲法的人一定要正知正见,要本着对因果负责任的态度来法布施,令听法者法喜充满,自利利他,不误众生法身慧命。言归正传,首先这句话分四个段落,前三个讲的是身口意三业,最后一句道出佛之本怀。第一句、《诸恶莫做》那什么是恶呢?凡是以损害众生(未成佛皆称众生、包括六道、阿罗汉、菩萨)利益的行为(身、口、意)即是恶,比如打(指身业)骂(指口业)起心动念(指意业),诸代表一切的意思。第二句、《众善奉行》与前一句相反,凡是以利益众生的行为即是善,众表示一切。第三句、《自净其意》,净表示净化转化之意、也就是说当你第一个念头起来是恶的,第二个念头马上要警觉赶紧净化成善的,其意表示当下的起心动念(念头),这句意思是自已净化起心动念,也可理解为转烦恼为菩提之意。第四句、《是诸佛教》,诸佛表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的意思,教表示教育。这一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总的意思是,三世佛出世应化在世间讲经说法的最终。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什么意思? 意思是,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他们都是人自己招来的。善和恶的报跟影子一样永远在跟随着。这里的\"善\",是从家庭、社会人际伦理关系出发的生活准则。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最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扩展资料:;《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修佛法是不是要抛妻弃子,什么都不要,什么钱都不要挣? 佛法首先是教导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进而让我们明白宇宙人生因果轮回的真相,明白修行的目的是出离六道成就佛国普渡众生。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其实是把人做好的基本要求,只有。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活着有责任有追求,一个是家庭的责任,赡养父母抚养子女,一个是社会的责任,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的追求是皈依佛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五戒十善自利利他自渡渡他圆成佛道广渡众生!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福和祸不是凭空产生,都是人自找的。语出宋代道教佚名所作的《太上感应篇》,据传是太上(指道祖)说法开示,度化十方,普济群生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感应篇》实非一时一人所著,而是汇集了中华传统‘道’文化的“承、负”思想、“善、恶”观念和“因果、报应”教义不断演化而成的。该书中的承负观念,虽然与佛教因果报应有些相似,但又与佛教观念有一定的不同。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该书则更强调现世与人对环境的蝴蝶效应,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扩展资料《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首先,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1,诸行无常,诸法。

#利利#佛教#太上感应篇#佛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