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销声匿迹”的古老而神秘王国——虢国玉器

2020-07-19新闻5

原标题:“销声匿迹”的古老而神秘王国——虢国玉器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史载,虢国历史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称雄一时的虢国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除给后人留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沉重而悲怆的故事外,再就是对这个古老和神秘王国一连串的问号。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大致可分为 礼玉、佩玉、殓玉、用具、饰件、棺饰等几大类。其中,佩玉类器物的品种、数量最多,占总出土玉器的60%;而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精致灵动的鱼形玉器又是佩玉中数量颇多的一款。

西周 扁体鱼形佩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玉鱼高2.1厘米、最宽1.6厘米、厚0.25厘米,青玉质呈冰青色、半透明,局部因受沁有黄白色斑点。整体近梯形,素面,尾分叉,头部一圆穿。

西周 扁长条形玉鱼

长8.2厘米、宽2.1厘米、厚0.25厘米,青玉质呈豆青色,质地较粗,不透明, 因全部受沁呈黄白色。鱼腹、背部略鼓,头、眼、鳍俱全,尾分叉,嘴上有一小圆穿,正面有朱砂和丝织物痕迹。出土时位于墓主右脚右侧。殓玉是用于随葬、为死者殓尸的玉器。它是源于古人的崇玉思想,认为用玉裹尸,尸可不腐。

佩鱼之风始于商代。如今在商代墓葬中出土的大多是棺饰玉,此类玉鱼或悠悠摆尾,或团身跳跃,形式多样,造型简洁而生动。

至西周时期,周人爱鱼之情更盛,详读《诗经》便可窥见。从鱼的种类来看,《诗经》中大概有23首诗涉及到了鱼,并记载了大约14种鱼。正因爱之深切,西周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继殷商之后又一高峰。目前所见的出土周鱼,基本秉承了商鱼的个性——形象生动,鱼身或直或曲、或细或宽,张口圆目,其身体背脊和腹下用短阴线琢出两组鱼鳍,两面纹饰相同,尾分叉。

西周 鱼形脚趾夹玉

长4.7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青玉质呈冰青色,质地较粗,不透明, 全部受沁呈土黄色。鱼身呈长条状,鱼的头、眼、鳍俱全,尾部分叉,头端有一小圆穿。鱼身残留有丝织物痕迹。出土时位于右脚右侧。

西周 弓背鱼形佩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长7.2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呈深青褐色,因受沁有大片黄褐色斑块或斑点。躯体拱背,身体为圆润弧形,嘴端较大,口微张,鱼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圆眼,尾部分叉呈“V”字形,作出水跳跃状。

西周 长条鱼形佩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长9.3厘米、宽1.45厘米、厚0.15厘米,青玉质,因全部受沁呈青灰色或青褐色。玉质稍粗,微透明。细长条扁体,尾分叉,嘴端较大,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双面片雕,依其形制特征,属于长条鱼形佩的亚种。

西周 长条鱼形佩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长9.6厘米、宽1.6厘米、厚1.1厘米,青白玉,质地细腻微透明,末端有红褐色斑块。整器较厚,末端较薄,双面片雕,依其形制特征,属于长条鱼形佩的亚种。从两面均饰减递浅浮雕立体鳞纹、柄部刻两周凸弦纹来看,应是柄形器残断后改做的鱼形佩。

西周时期的玉鱼,片雕者居多且制作较商鱼更为规矩、精细,如鱼身的边楞多打磨得圆润光滑,玉鱼的体表也大多光素、罕见鳞纹装饰,鳍、尾的直阴线痕愈加细利,可见揣摩工具较商晚期的玉鱼愈加薄锐,甚至出现了少数棒形的圆雕玉鱼。周鱼虽然也是有的精细,有的简练,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夸张;但精工细作的器物往往作为王公贵族生前的佩饰,而比较粗犷的器物则可能多适用于敛葬。

西周 弓背鱼形佩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长6.95厘米、宽2厘米、厚0.25厘米,青白玉质呈冰青色,但大部分因受沁而杂有大片竹黄色斑点。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鳞等部位。

西周 鱼形玉璜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6孟姞墓,现藏于虢国博物馆。长7.1厘米、最宽2.0厘米、厚0.4厘米,青白玉质呈浅冰青色,质地细腻,温润微透,个别部位受沁呈灰色。西周时期的玉璜沿袭了殷代的风格,但因周人不仅佩戴单件玉佩,组玉佩的出现更成为当时的新风尚,王公贵族多佩戴组佩代表其高贵的身份,所以此时的玉璜被上凹下凸地用于串饰中,项链上的玉璜也逐渐增多。虢国风光了接近三百年,在被晋所灭后于1956年被发现。填补了我国对西周考古史的空白。如此恢弘的时代,不知道何时才能被细细言说…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