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阅读下面这首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

2020-10-02知识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说成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①“恶风”“黄流”寓示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白头”、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之情。

舟中二首(其一) 小题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3分)小题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后面题目。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 小题1:①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②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简析3分)小题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四句是说风浪迅疾,仿佛万马破空而来,瞬息万变,气势猛烈,有压倒三江五湖之气概。这显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技巧。小题2:试题分析:结合本诗的注解,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恶风”“浪”“黄流”,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险恶和打击,表达出一种激愤之情;颈联中的“空荒”“待残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独;尾联中的“今白头”“不尽还家去国情”表明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 小题1:比喻或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的形容为能镇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风浪的威势。(写出一种手法1分,分析1分)小题2:恶。

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 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 小题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3分)小题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用了比喻的手法,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有用夸张的手法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威势强大与险恶。比喻和夸张。(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少年”与“今头白”形成对比,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