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用多菌灵治花卉炭疽病,多长时间喷一次,喷几次可完全治好。 云纹叶枯病炭疽病

2020-07-19知识9

西瓜炭疽病和叶枯病的区别 西瓜炭疽病和叶枯病的外形差不多,最大的区别是:炭疽病的病斑上常散生黑色小zd粒点或淡红色黏状物,而叶枯病的病斑只是使叶片失水青枯,相对干净。见图片对比(左为炭疽病,右为叶枯病):西瓜版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权所致,其发病最适温度为22-27℃,10℃以下、30℃以上病斑停止生长。叶枯病由半知菌亚门瓜链格孢属真菌侵染所致,该菌生长温限3~45℃,25~35℃较适,28~32℃最适。红掌叶斑病,炭疽病,叶枯病如何区分鉴别? 1.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病害几乎是红掌的致命病害。细菌性叶斑病表现的症状有两种:一种是出现在叶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39306561和花上,在叶、花的背面初期可见水渍状斑点,后期叶缘出现棕褐色斑点,还伴有黄色晕环。另外一种是表现在茎上,细菌初期侵染茎,通过微管束侵染细胞并迅速扩大到整个植株。在发病初期可以发现新叶叶色暗淡,这是由于微管束被细菌填堵,阻碍了体内水分的流动与营养的运输,使叶色暗淡,叶片发黄,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导致花梗和叶片从植株上脱落,生长点迅速腐烂并有菌脓流出。有时当汁液携带细菌流向叶片时,叶部会出现水渍状斑点,类似于叶、花被侵染,不同的是这种水渍状斑点多出现在叶片中间的主脉附近。2.炭疽病病原是盘长孢属或者刺盘孢属真菌。盘长孢属病害的症状是沿叶脉形成圆形棕色病斑,之后病斑连在一起,形成棕黄色边缘的大病斑,病部最后干枯。刺盘孢属病害与盘长孢属病害相似,在分生孢子盘上有黑色坏死,且会引起花腐烂,在肉穗花序上形成黑色坏死斑点。防治方法如下:(1)加强温室的管理,经常通风,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2)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物,常用50%甲基托布津、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50%克菌。用多菌灵治花卉炭疽病,多长时间喷一次,喷几次可完全治好。 5-7天喷一次,连续喷三次,应该可以好了;如果没有好,那么就需要换一种药了,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都可以茶叶上都有什么病? 芽叶病害 主要有:茶饼病,在西南茶区的高山茶园发生较重;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以华东、西南诸省的高山茶园,低温高湿条件下受害严重;茶芽枯病是浙江、湖南等省常见重要病害之一。成叶、老叶病害 以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褐色叶斑病、茶煤病、茶赤叶斑病等在中国各茶区都常有发生。病叶易脱落,致使树势衰退。茎部病害 已发现有30种左右。各茶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种类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西南茶区还有茶枝癌病。华南等地和安徽、湖南有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和茶线腐病。主要种类有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白绢病、茶根腐病。常致全株枯死。成龄期根病 包括红根腐病、褐根腐病、黑纹根病以及紫根腐病。一场雨过后甜瓜就都成这个样子了,是炭疽病还是叶枯病 甜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深绿色圆斑,边缘水渍状,稍微隆起,病健部界限分明,具有明显的轮纹。病斑中央白色,外围为褪绿的褐色晕圈,发病后期几个病斑可汇合成大斑,导致叶片焦枯。果实发病,产生褐色凹斑,导致果实腐烂。发现病株后可用25%凯润乳油3000倍液、80%云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000倍液、50%托布津、70%代森锰、80%代森锰锌、72.5%云大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50%扑海因1500倍液喷雾防治。隔6-8天喷一次,连续喷3-5次。怎样区分柑橘叶片炭疽病与溃疡病? 溃疡病和炭疽病都属于“柑橘八大病害”,会对柑橘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而且这两种都多发于高温多雨的季节,如果不能正确区分的话,就会药不对症,耗费了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下面学农君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如何从叶片上正确区分柑橘炭疽病和溃疡病。溃疡病发病叶片特征溃疡病发病的叶片上有3个主要阶段—会先出现针头大小的浓黄色油渍状圆斑;然后正反面隆起,呈现海绵状;接着病变部位中央破裂,出现木栓化,呈现出灰白色火山口状态。总的来说,溃疡病的病斑大多接近圆形,并且常有轮纹或螺纹状,周围带着暗褐色油腻状的外圈和黄色的晕环。炭疽病发病叶片特征针对于叶片而言,炭疽病又分为叶枯型和叶斑型。1、叶枯型(急性)大多从叶尖开始,最开始是暗绿色的水浸状,然后扩展成黄褐色云纹状的大病斑,病部组织枯死之后,还常常出现“V”字形。2、叶斑型(慢性)主要发生在老熟叶片或者被潜叶蛾危害的叶片,病斑轮廓比较明显,既有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状,大多是从叶缘到叶尖开始发病,颜色也从淡黄色或者浅灰褐色变成褐色。这类炭疽病很容易分辨,因为它会出现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而且,湿度大的时候小黑点上还会出现红色的液点。通过以上的介绍,学农君相信大家都能够。

#溃疡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