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齐国文字博物馆古玺印存稿

2020-07-16知识8
何琳仪的学术成果 何琳仪先生的论著主要有:一、专著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合作)中华书局,1988年。2、殷墟甲骨刻辞类摹(合作)中华书局,1989年。3、战国文字通论 中华书局,1989年。4、中国方术概观·占星(复核)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5、古币丛考 文史哲出版社(台湾),1996年。6、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兵器符节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7、甲骨文字诂林(合作)中华书局,1996年。8、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 中华书局,1998年。9、古币丛考(增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战国文字通论订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增订)中华书局,2004年。12、樗散韵语 澳门学人出版社,2006年。二、论文殷商文字 1、匍有土田考 南方文物2007年 2、释离 徐中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8年 3、说秋 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四号,2001年 4、说丽 殷都学刊2006年1期。6、释圭 古籍研究2006年待刊 7、释叉 殷都学刊待嵌 8、听簋小笺 古文字研究25辑,2004年西周文字 1、胡簋考释六则 古文字研究7辑,1982年 2、瑚琏探源 史学集刊1983年1期 3、释窥 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二号,1983年 4、启尊启卣铭文考释... 春秋时期是用什么字体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说到底还是从西周金文发展来的。大致是这样:商人用甲骨文—周人沿用(就把周的叫大篆吧)—周初分封的各诸侯国同样用官方文字大篆—到了春秋战国由于各国分立有数百年字型有了一些变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再稍稍整理重归统一经常看考古节目的会发现,春秋前各个诸侯国出土的器具上的文字几乎一样,不管这两个国家隔多远。因为他们都是在用当时国家的法定统一的文字—西周大篆。只是由于东周朝廷的威信下降了,所以各国分立,久而久之原本一样的字型在各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各国文字的源头是一致的。秦始皇只不过是将文字重新规范而已。我觉得当时七国文字的差异就象现在“大陆汉字—台湾汉字—日本汉字—韩国汉字”之间的差别一样。原本都是一样的,只是被各国使用久了,没有个文字委员会时时加以规范造成的结果。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时期列国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征,体现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其中,尤以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更与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如:晋姜鼎、齐侯匜之一、鲁伯厚父盘、曾侯簠等等。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尤与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在字形... 古文字学专业书籍有哪些? 第一节 古文字专著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 古文字学专业书籍有哪些? 第一节 古文字专著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2623263《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第二节 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第三节 古文字集刊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第三章 古汉语专题篇 第一节 古汉语通假类 张儒、... 周君墓志铭 赏析 至德周君墓志铭胶县柯昌泗撰文番禺商承祚篆盖桐乡劳健书丹君讳进,字季木,安徽至德县人,系出吴南亭侯瑜,自唐荆州刺史访,始定至德。曾祖讳光德,清赠光禄大夫。祖悫慎公讳馥,清两广总督。考讳学海,清光绪壬辰进士,浙江候补道。悫慎公勋庸德业,备载史牒。显考□诸父咸以文学政事著绩擅名,教子弟各专一艺,当世推为名族。君幼而好古,独精金石之学。乾嘉以后,金石列在专门,不复附庸□录,名家继踵而起,近世潍县陈簋斋,京卿鉴别收藏最号精博。稍后有黄县丁斡甫、□私□陈氏。君才弱冠,已招致两家宾客馆之于家,相与讨询,深得绝旨。所收鼎?玺印封泥、陶甓之属、碑刻善本、著述手稿,盈积几案,日不暇给。下至濡脱朱墨,皆用簋斋之法。古陶昉自陈氏,访得四千品于临淄之墟,一时叹为奇绝。君合丁氏旧藏,附以新发见者,亦将四千品拓以传世,遐迩推为金石学巨学。君以古石刻旧出分域,不轾移徏,前人收藏所不及。近始有藏石之风,亦由贩鬻渐多,流转无定,藏之私家,以免散佚不传。其为物发见最稀,重而难致,收藏者少,又不能多得。惟浭阳端陶斋尚书搜聚繁富,由汉至明,蔚然大观。乃专收石刻,限以汉晋非篆隶之迹,不复系心思与陶斋殊途同归。会陶斋...

#中华书局#文物#考古#金文#中国文字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