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的局限是什么?
如何看待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言论?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想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于这个“死”字。“老而不死”与“幼而不孙弟”和“长而无述”的表述方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幼、长、老”分别对应“孙弟、述、死”。“孙弟”即孝弟,意思是学习继承先人之道;“述”是指转述、传承先人之道;因此,根据行文逻辑,“死”字在这里不可以作死亡解,而应当作牢固、坚定解。所以“老而不死”的意思是:到老了依然不晓得坚定地尊奉先人之道。因此,孔子整段话的逻辑就是:某些人,小的时候不好学,成年了又没有尽到传承的责任,到老了都还没个定数,这种人就叫败家的玩意儿!
孔子说“射不主皮,力不同科”是什么意思? 原话应是: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射,是当时士大夫都必须掌握的技艺。而在聚会宴饮或重大仪典时,从上至国家下至一乡,都常有射箭比赛。因此,射也是当时一种很重要的社交礼仪。譬如有如下一则: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用射礼来启发学生们如何保持君子之争。但是这种代表文明象征的君子之争,在当时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却开始变成了另一种味道。那是什么呢?当时人们在射礼上,再也不是竞赛谁的准的高,谁能正中靶心,也即射箭的技艺本身;而是竞赛谁能够“贯革”,也即能用箭射穿靶子,等于主要是比赛谁的力气大。按照道理,射箭应当主要注重于准头,而不应是以力道为主。因为比力道应当是交由其他科目来比的。因此,“射不主皮”的意思是:射箭不是以贯穿靶子上的皮革为主要目的。而“为力不同科“的意思是:其用力的方式(即射准)与比赛力量是属于不同科目的。君子习学射艺,射成为一种礼,在周礼中不仅仅是承担“尚武”的功能,其实也是一种《大学》中所倡导的“知止”的训练,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样才符号“礼乐之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