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马氏体回火后性能发生什么变化 片状马氏体经zhidao低温回火(150-250摄氏度)后,得到回火马氏体。他具有针状特征。低温回火(150-250℃)所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其性能是:具有高的硬度(HRC58-64)和高的耐磨性,因内应力有所降低,故韧性有所提高.这种回火方法主要用于刃具,量具,拉丝模以及其它要求硬而耐磨的零件.钢淬火后的组织是马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它们都是不稳定专的组织,都有向稳定的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混合物)转变属的倾向.但在室温下,原子活动能力很差,这种转变速度极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原子活动能力加强,组织转变便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由于组织的变化,钢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简述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所得到的组织及其性能特点 低中2113高温回火所对应的组织分别是5261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托氏体)、回4102火索氏体1653,一般而言,对于同一零件,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回火温度越高,硬度强度越低,塑性韧性越好。低温回火主要目的是保证零件保留足够的硬度和强度,以及耐磨性,常用于工具钢以及轴承钢等热处理中;中温回火目的是得到高的弹性极限、较高的强度,高的疲劳极限等力学性能,适用于弹簧钢的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又叫调质处理,使用于结构用钢,如连接轴以及连杆等,调质组织能得到好的韧性和强度配合的优良机械性能。
残余奥氏体为什么低温回火可以变成马氏体, 其实道百理很简单。当钢加热奥氏体化后,冷却形成马氏体。马氏体的比容大于奥氏体,先形成的马氏体占据了空间,使以后的奥氏体无法形度成马氏体,夹在先形成的马氏体间隙之中,保留到室温成为残奥。至于回火后马氏体碳化物,沿晶界析出。过饱和的立方体版晶格,转变成正方体。给残奥的转变释放了空间。在热力驱动下,残奥就转变成回火马氏体。和冷处理转变的道理不相同。而奥氏体陈化稳定,及奥氏体钢另当别论。这里不做探讨。权
回火有哪几类?回火的特点是什么? 回火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1)低温回火工件在250℃以下进行的回火。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应用范围: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2)中温回火工件在2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预先热处理回火后得到回火托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应用范围:弹簧、锻模、冲击工具等。(3)高温回火工件500℃以上进行的回火。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
马氏体板条粗大有对使用性能有什么影响呢?时常看到心部马氏体板条比表面针状马氏体粗大,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呢?这样的组织该怎么评判呢?写回答 有奖励 。
马氏体的形成性能
1、马氏体为什么具有高硬度?马氏体的塑性、韧性是否都差?1、马氏体为什么具有高硬度?马氏体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所致:(A)固溶强化:主要是碳对。
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的主要区别 回火马氏体和马氏体的区别:1、马氏体在金相显微镜里是亮白的,而回火马氏体是黑色的。2、回火马氏体是由马氏体低温回火后的产物,在低温回火时,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脱溶,形成碳化物,但是整体还是保持原马氏体位向。3、马氏体单相,回火马氏体复相可以作为它们的区别。马氏体在250℃以下温度回火时,分解为低碳马氏体和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回火马氏体。由于碳化物的析出相和不均匀的分布,使得这种组织易于腐蚀,故回火马氏体的金相组织呈不均匀的灰黑色。扩展资料:组成类型常见马氏体组织有两种类型。中低碳钢淬火获得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由许多束尺寸大致相同,近似平行排列的细板条组成的组织,各束板条之间角度比较大;高碳钢淬火获得针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呈竹叶或凸透镜状,针叶一般限制在原奥氏体晶粒之内,针叶之间互成60°或120°角。马氏体转变同样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Ms-Mz)连续进行的,当温度达到Ms点以下,立即有部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较好的韧性,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冷加工;针状马氏体又硬又脆,无塑性变形能力。马氏体转变速度极快,转变时体积产生膨胀,在钢丝内部形成很大的内应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