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七八月之间旱的之 孟子见梁襄王中‘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比喻什么

2020-07-19知识27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上出现浓厚的云层,哗啦啦下起大雨来,禾苗 便猛然茂盛地生长起来了。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中的《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该作品主要表述孟子。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1)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翻滚,大雨倾盆,禾苗便又蓬蓬勃勃地长势喜人了。要是像这样,谁能阻止它呢?(2)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伸长脖子巴望他来解救自己了。《孟子见梁襄王》的翻译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古诗文翻译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诗经《七月》中一月至十二月名称是如何表述的? 一月至十二月名称分别是:三之日、四之日、蚕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一之日、二之日。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戴震《毛郑诗考证》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扩展资料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以仲冬月为正,意思就是周历从农历十一月开始计算。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73139之而异。序数纪月法在夏商周三代是不固定的。而这以后,虽然秦代以亥月(夏历十月)作为岁首,但大概是因为农历十月作为一年之始还是太早,秋风萧瑟、万物静默的景象确实不适合开年大吉的意头,所以虽然名义上以亥月为岁首,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还是以夏历岁首(寅月)为岁首(周代亦然)。《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孟子见梁襄王中的比喻有的搞不懂? 老师的讲解是正确的.古时候,都认为“君王”是“奉天命行事”的,因此,君王有“天子”之称谓.因此“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是用来比喻君王的恩德.“禾苗”则用来比喻百姓.《孟子》中“七八月之间旱, 则苗槁矣。”中的“七八月”是什么意思? 七八月:为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如今的五六凡正是禾苗干 旱缺水之时。孟子见梁襄王中‘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比喻什么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比喻再好的农时,如天气不好,收成也不好。是在劝王行仁政。

#七月#孟子#国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