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东坡 没茶让人俗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2020-10-01知识17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我今天早上路上开车同时听一些音频时听到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又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了两个像你与我这样的清闲人罢了。夜游承天寺的两个人是苏轼和张怀民,承天寺在现在的湖北黄冈,当时叫“黄州”。苏轼和张怀民都是被贬官到黄州的。起因是乌台诗案。而乌台诗案其实只是北宋神宗年间新旧党争的一次交锋而已,苏轼则做了党争的牺牲品。苏轼这一生,可以说是高开低走。那个“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中的“苏老泉”就是一门三父子里的苏洵,可谓大器晚成。苏轼则二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名声大噪,得到当时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誉和极度推崇。苏轼的人生一直比较不顺利。初成名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丧期毕再参加科考入了仕,三年京察后刚还朝又遇父丧再回乡守孝。等到苏轼孝期满了重新出仕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开始。苏轼不赞同新法,新党视苏轼为敌,苏轼被排挤出朝廷。人到中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在湖州知府任上因一封给皇帝的谢表而被新党攻击,说他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等冠以诸多罪名,于是苏轼被押解进京陷入党争,成了新法执行矛盾中的。

苏东坡\ 这句话的意思是2113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5261没有竹子。该句语出宋代4102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于1653潜僧绿筠轩》,全诗原文如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扩展资料这首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首句是借用晋王徽之典故,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喜竹,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原因,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当你尝遍世间酸甜苦辣,才会发现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谛。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这个“淡然”二字。他那洒脱豪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普通人难以企及。仕途不畅,寄情山水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苏东坡”。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他出生的那一年,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两年之后,他的弟弟苏辙出生了。北宋四川地区有一个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四川眉山这个地方人杰地灵,眉山的苏家一下子出现了三个伟大而杰出的人物。苏轼和他父亲苏洵,还有弟弟苏辙,名列“唐宋八大家”。在历史上,能够与之相比的,就是曹操父子三人了,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三国时期公认的文学大家。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四月,苏轼考中进士,名列第二;苏辙也考中进士,排名稍微靠后。苏门一下子出了两位登科进士,名动京师。苏轼其实是状元。据说主考官欧阳修阅卷的时候,看到他的文章写得太好,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因此错失第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从考中进士开始,苏东坡的人生走入读书人的正轨,步入仕途的他,走上了一条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