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什么是 黏性土会地震液化吗

2020-10-01知识22

什么是地震液化? 1 地震液化的成因少粘性土受地震力作用后,使使土体积体积缩小、孔隙压力猛增,从而使有效压力减小,使土迅速减小或完全丧失抗剪强度,使土提如液体一样流动或喷出地面,成为地基液化。2 地震液化产生的条件内因:有的说砂土,实践证明叫“少粘性土”更好一些,有的粉土轻壤土也可能液化;外因:饱和+地震动;如果是常年干燥状态,不会液化,如果地震烈度是小于6度,也认为不发生液化。3 液化土内因分析与判断(a)土的粒径与级配:与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有关;(b)土的密实度:越密实越不易液化;(c)土的上覆压力和侧向压力:[地应力]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什么是 黏性土会地震液化吗

关于场地液化的问题-在地震下,土层液化是否会产生负摩阻力??? 负摩阻力指桩周土层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超过桩身沉降量的下沉时,作用于桩身的向下的摩阻力。可能的影响表现:当持力层刚硬时,造成桩身压曲或断裂,需验算桩身承载力;。

什么是 黏性土会地震液化吗

为什么饱和砂土、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液化现象? 这个是土动力学的范畴。砂土、粉土颗粒比较大,黏性比较差,既留不住水,自己也不老实。留不住水,仅剩的那点黏性颗粒就随水流一起冲刷走了,自己不老实,一遇到大的震动它就分崩离析。土动力学那帮苦崽儿好像管这个叫振动液化现象,特征是短时间内构造强度大幅下降。

什么是 黏性土会地震液化吗

在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的场区修建一座桥梁,场区地下水位埋深5m,场地土为:0~5m:非液化黏性土5~15m: 正确答案:C

地震砂土液化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 地基砂土液化可导致建筑物大量沉陷或不均匀沉陷,甚至倾倒,造成极大危害。地震、爆破、机械振动等均能引起砂土液化,其中尤以地震为。

什么是地基土的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震害?影响地基土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让我来告诉你:(1)沙土的组成 一般来说,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级配均匀的比级配良好的容易液化,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主要原因是粗砂较细砂的透水性好,即使粗砂有液化现象发生,但因孔隙水超压作用时间短,其液化进行的时间也短。(2)相对密度 松砂比密砂容易液化。在粉土中,由于它是粘性土与无粘性土之间的过渡性土壤,因而其粘性颗粒的含量多少就决定了这类土壤的性质,从而也就影响液化的难易程度。(3)土层的埋深 砂土层埋深越大,即有效覆盖压力越大,砂层就越不容易液化。地震时,液化砂土层的深度一般是在10m以内。(4)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浅的比地下水位深的容易发生液化。对于砂类土液化区内,一般地下水位深度,容易液化,超过此深度后,就没有液化发生。对粉土的液化,在7度、8度、9度区内,地下水位分别小于15m、25m、60m,容易液化,超过此值后,则未发生液化现象。(5)地震烈度大小和地震持续时间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烈度高,地面运动强度大,就容易发生液化。一般5~6度地区很少看到有液化现象。实验结果还说明,如地面运动时间长,即使地震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有帮助的话希望你支持我一下!

为什么粘性土不会液化 答:若2113工民建筑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614.3.3条进行初4102判于需要进行复判要标贯数据;若水利水1653电工程按照《水利水电工程质勘察规范》附录P进行液化初判及复判没标贯数据采用饱少粘性土相含水率或液性指数进行判别初判液化标贯打般标贯击数高砂土黏粒含量3般情况计算非液化粒径于0.075mm颗粒平均值18.50%,初判液化

什么是地震液化 1 地震液化的成因2113少粘性土受地震5261力作用后,使使土体积4102体积缩小、孔隙压力猛增,从而使有1653效压力减小,使土迅速减小或完全丧失抗剪强度,使土提如液体一样流动或喷出地面,成为地基液化。2 地震液化产生的条件内因:有的说砂土,实践证明叫“少粘性土”更好一些,有的粉土轻壤土也可能液化。外因:饱和+地震动如果是常年干燥状态,不会液化,如果地震烈度是小于6度,也认为不发生液化。3 液化土内因分析与判断(a)土的粒径与级配:与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有关(b)土的密实度:越密实越不易液化(c)土的上覆压力和侧向压力:[地应力]越大越不容易液化4 哪些场地需要进行地震液化评价显然,某些地区是相对稳定版块,地震烈度极小,一般建筑物不进行地震液化评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1指出“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抗震设防烈度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但对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进行液化判别。甲类建筑应进行专门的液化勘察。5 地震液化判定方法岩土勘查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都要求(a)初判(b)复判水利水电勘察规范上讲的也比较清楚,。

#建筑场地类别#地震#地震成因#阻力系数#构造地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