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治疗癌症项目被叫停,晚期癌症是否可以放宽临床实验限制? 从前面的报道来看,疟原虫治疗癌症项目的规模,目前只有30余人,参加试验的中心只有4家,试验对象是各种实体瘤而不是某种癌症,那么依据以上的信息,这多半应该属于一期临床试验。对于一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通过一期试验后,进入II期临床试验,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然后扩大规模,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一般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可以申请上市。这里先不谈这个试验是否合理,是否有依据。首先看看这个试验项目是否合规?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和云南昆钢医院,我在药物试验信息平台上,并没有看见这两家机构具备药物临床试验的资格,更不用说一期试验的资格。第二,在临床试验的伦理要求中,不得出现诱导的描述。比如有效和安全。而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是经过很高级的媒体报道,大家都认为是有效的方法,其实就算最终是有效的,但现在离得出结论,还有很长的路程需要走。就目前的宣传来讲,早已经偏离了临床试验的要求,即使得出结论,也会因此而有疑问,可能在选择病人等方面会有偏差导致。
“疟原虫抗癌”真的靠谱吗? 过年期间,一篇名为《中国科学家用疟原虫感染治愈晚期癌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好多人在走亲访友之余,不禁讨论起这种不起眼的小虫。“文章是真的么?“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癌症终于可以被治愈了?答案,自然要到文章主角陈小平先生的研究中去找。太长不看版:详细文字版:首先,文章是真的。俗话说,相关性不等于因果,不过,要想研究因果关系,往往要从相关线索中寻找。早在的读书的时候,陈小平就发现,疟原虫感染率与癌症死亡率似乎存在某种关联。这一现象引起了陈小平的注意,他与哈佛大学合作,统计全球疟原虫感染率与癌症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剔除经济、环境、医疗水平等干扰因素之后,二者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疟原虫感染越高的地区,癌症死亡率越低。疟疾发病率与癌症死亡率的关系(图片来源:陈小平的演讲)难道,疟原虫感染可以治疗癌症?说到这里,必须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如果我们把人体比作一个塑料大棚,免疫系统便是照料蔬菜的农民伯伯,而癌细胞则是大棚内的杂草。农民伯伯对付杂草,有两个方法,一是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使其不利于杂草生长,二是定期巡视,遇到杂草后手动拔除。前者称之为固有免疫,包括NK细胞、。
疟原虫治疗癌症项目被叫停,晚期癌症是否可以放宽临床实验限制? 近日报道,中科院陈小平研究员在一场公开演讲里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利用疟原虫成功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肿瘤专家表示,疟原虫尚不可能成为常规治疗癌症的方法,该研究团队公布的两例成功病例还不能称之为“治愈”。尽管上述治疗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也算是晚期癌症患者治疗曙光初现,只是一些媒体过度夸大解读,反而显得不客观。据说,疟原虫治疗癌症项目,2月15日被中科院叫停,不知消息是真是假。如果是真,那只能说很遗憾,领导们太蛮横、武断了,一个很好的、或许非常有前途的科研项目就夭折了。个人觉得,只要相关新的治疗方法的临床实验符合国家规定,符合伦理要求,符合病人需要,本无可厚非,无需因为舆论影响而强行行政干预。至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新治疗方法,是否应该放宽临床实验的限制,依赖于国家顺应现代需要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果确实相关法律法规不适应现代需要,则要及时作出更新。我工作中也检查碰到一些终末期的病人,求我对其实行安乐死,看着痛苦的面容,我也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实行安乐死相关法规。作为医务工作者,认为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临床思维是不能被接受的,任何医疗操作和临床研究都应合法合规,如果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