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020-10-01知识1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结合上段话,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论语》有很多谈及“孝”与”悌“的话.比如: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父在观其志,父没视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5、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6、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7、切切偲偲,兄弟怡悦,可谓士矣.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 语出《论语》,意为: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则 属于论语的什么篇? 出自论语的学而,《学2113而》是《论语》第一篇5261的篇名。译文:孔子说:“弟子4102们在父母跟前1653,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扩展资料: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文化学习只是第二。实际上,历史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前,“识”排在后,这是阶级的需要。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参考资料:_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如何理解“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此句话出自《论语》,大概意思是说,孔子说: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处事谨慎,诚实守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学习文化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做人放在了人生的第一位置,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二的位置,因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从“入则孝,出则悌”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从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开始到外面普通社会关系的延伸。这一延伸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孝悌”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良好道德品质,经历从父母和兄弟姐妹关系的道德情感,到家庭之外和所有人的关系,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超越过程。通俗地说,孔子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做人的本分首先就是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等我们长大后,面对家庭以外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就要学会在人群中做到“谨而信,泛爱众”,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在有了这些基本的为人处事修养后,我们就需要继续有所提高,那就必须读书学习,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2113则孝,出则悌,谨而信5261,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4102语的学而,《学而》是1653《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