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之涣 出塞 解释 《出塞》王之涣讲解

2020-10-01知识32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怎么改成出塞了 《凉州词二首》又名《出塞》。《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又名《出塞》。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 出塞 解释 《出塞》王之涣讲解

王之涣 出塞 解释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原文:出塞(又名凉州词)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2、赏析。

王之涣 出塞 解释 《出塞》王之涣讲解

王之涣的出塞的诗意 王之涣的《出塞》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的《出塞》展现了边疆的荒凉景象、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的诗意,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 出塞 解释 《出塞》王之涣讲解

王之涣 出塞的解释 q123586969 采纳率:48%11级 2013.03.15 注释: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

王之涣 出塞 【原文】《出塞(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6303231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王之咸、王之贲皆有文名。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纵酒谈乐,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学。对于参加科场考试没有兴趣,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著游山玩水的生活。存诗六首,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扩展资料:《出塞(凉州词)》赏析: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 王之涣《出塞》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出塞》已成为千古名诗,至今常被人们引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古诗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

王之涣的“出塞”如何解析呢? 本诗写戍边征夫思乡不得还的离愁别恨,诗情起伏有致,格调苍 凉而慷慨,意境悲壮而不颓废,写出了盛唐气象中诗人广阔的胸襟,可谓“唐音”的典型代表。

#出塞#羌笛#玉门关#黄河#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