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元素的赋存特征 从目2113前资料看,矿床,特别是大矿的形成条件均与5261地壳浅部层位具脆性4102破裂特征的构造空间有关。而地壳深部1653的矿源物质带入地表浅部的首要条件是有良好的下部通道。深成岩体在地壳浅部的出现,证明这种通道是存在的,而岩体边部内外接触带的脆性破裂体系的存在,又为深部矿源进入地表浅层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含矿热液作为岩浆演化的后期产物,本身就位于地壳浅部,在有利的内动力条件下,再次贯入成矿是极有可能的。随着幔枝构造的演化,隆起区的形成使不同深度条件形成的构造体系(韧性、脆韧性、脆性构造体系)彼此复合、重叠,造就了含矿热液迁移、活动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不同脆性构造体系的复合,形成了在隆起区内广泛的矿化聚矿空间。其中脆性破裂体系是地表浅处导矿、储矿的主要构造。因此,成矿的三个前提是:含矿溶液、有深源通道和深源通道与浅层断裂的复合、成矿赋存空间。1.脆性断裂体系的分布脆性断裂体系的分布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在成矿带内可形成一系列彼此相互独立的脆性断裂体系,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受含矿热液内压作用,沿原有破裂面或形成新的破裂构造,由于应变力作用强弱和所处地区条件的不同,破裂构造体系往往以逐级减弱的破裂。
分散流是表生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与次生晕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它存在于水系沉积物之中,因此,还有其本身形成的特点。在地形强烈切割和水系广泛分布的山区,原生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由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溶解与搬运,成矿成晕元素随之进入水系。在河床坡度、河谷宽度以及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水系中迁移的元素沉积下来,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狭长的成矿元素含量增高的地带,即为分散流。矿床分散流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过程。1.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中矿石组分的溶解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的冲刷和溶解程度取决于矿石成分、围岩性质、构造、地形条件、气候与植被发育情况。这些因素综合地决定了岩石的风化和剥蚀强度,同时控制了矿床的氧化与溶解程度。而风化与剥蚀作用更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氧化与溶解向深部发展。温暖潮湿、地形切割强烈的山区具备形成分散流的充分条件,若有出露的或氧化带中隐伏的矿体,在邻近的沟谷中将发育各种成矿元素的分散流;相反在平原区或近代沉降堆积区,风化剥蚀作用微弱,矿石的氧化、溶解缓慢,分散流则难以形成。2.成矿元素的迁移成矿元素在水流中的迁移有两类基本方式:一是呈矿物碎屑状态被流水搬运,。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概念及区别?还有同生矿物、后生矿物的概念区别 原生矿物是指在内2113生条件下的造岩5261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4102同所形成的岩石或1653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如岩浆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橄榄岩中的橄榄石,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热液成矿过程中所形成的方铅矿等,均是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区别:一、形成原因不同。原生矿物形成靠内生作用。次生矿物形成靠外在化学变化。二、化学成分不同。原生矿物钾、镁、硅含量较次生矿物多。次生矿物在化学成分上与原生矿物间有一定的继承关系,随着土壤年龄增长,风化和成土过程的进行,原生矿物会逐渐减少,转化为次生矿物。在自然状态下,溶解,水解,水化(水),氧化,(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在成分上脱钾,脱镁,脱硅,在结构上晶格发生变化,变得疏松或是由原生矿物晶体彻底分解后,由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三、稳定性不同。原生矿物具有坚实而稳定的晶格,都是晶质矿物,不具物理化学吸收性能,不膨胀,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次生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强烈的吸附交换性能,明显的胶体特性,处于。
找矿标志的矿产的分散晕
分散元素及其研究历史概况
主要成矿元素背景特征 前人对新疆1∶20万和1∶5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zd积物及岩屑样品)数据,利用几何平均法,求得新疆主要成矿元素背景值,见表1.1。表1.1 新疆主要成矿元素背景内值一览表续表从表1.1中可以看出:与全国水系沉积物中Au、Ag、Cu、Pb、Zn、Ni、Co、Cr、Sn、U、W、Hg、Mo等14种主要成矿及指示元素背景值(任天祥等,1996)相比,新疆水系沉积物背景值总体偏低,处于低背景分布状态。与新疆水系沉积物中主要成矿元素背景值相比,准噶尔地区Cu、Zn背景值较容高,处于相对富集状态;Au、Ag、Pb、Cr、Sn、U、W、Hg、Mo背景值较低,处于相对分散状态;Ni、Co背景值接近,处于正常分布状态。
矿产资源集中在北方得原因是什么?有色金属为什么集中在南方? 我国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丰富多彩,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在我国几乎都已找到。然而,这众多矿物的分布却很不均衡,如我国的有色金属矿在南方的居多,北方较少,北方的一些重工业企业也需从南方运来大量的有色金属作为原料。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呢?金属矿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矿等多种。从成因上来说金属矿的形成一般都与地下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上涌过程中由于压力不断降低,温度不断下降,岩浆中的各种矿物因熔点、比重等物理性质的不同而分别在不同的地层深度结晶、富集而形成矿床。当然由于地壳抬升和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也可使部分内生矿被搬运转移到附近地区形成外生矿床。我国最大的东西向构造带有三条。多次的造山运动导致多期的岩浆活动,产生多次的成矿过程。因此,我国金属矿的分布范围是很大的。但是东西向的阴山一天山构造带和秦岭一昆仑构造带与南岭构造带相比,造山运动的猛烈和频繁程度就较为逊色了。南岭构造带形成于加里东造山运动,以后历经华力西、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多次造山运动影响,尤以华力西和燕山运动最为猛烈。从构造上看,南岭纬向构造体系与我国东部的东北一西南向的华夏构造。
中国分散元素矿床 对分散元素矿床,《中国大全书·地质卷》(1993)这样描述:“分散元素不形成独立矿床,它们以伴生元素方式存于其他元素的矿床内”。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外未见有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报道。近几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相继发现了锗、铊、硒和碲的独立矿床,这是矿床学上的重大突破。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发现说明分散元素不但具有分散的一面,而且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也能聚集形成独立矿床甚至还能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涂光炽,1994;胡瑞忠,1997)。过去人们受传统思维方式和测试手段不完善的影响,对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这些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过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地球化学行为认识十分欠缺。为此我们发表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有关初步研究结果,以引起地学界给予更大关注。一、分散元素的超常富集分散元素以其在岩石中极为分散为特征,因此被人们称为“分散”元素。它们在地壳中的丰度很低,所形成的独立矿物种类较少,数量不多,粒度细小,而且产地稀少,主要呈分散状态分布于其他元素组成的矿物中,因而一些学者认为它们不可能形成独立矿床。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化,测试技术的进步,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分散元素成矿方面出现了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