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陆地棉枝条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抗黄萎病(D)对易得黄萎病(d)为显性.农业科研工作者用该植物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F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2020-10-01知识14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样的? 1.气候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在棉花生育期间,气温在20~28℃之间,病害都能发生,最适温度25~28℃,低于25℃或高于30℃则发展缓慢,35℃以上时即有隐症现象。此外,降雨多少及湿度大小也制约着病害的发展。花蕾期降雨较多而温度适宜,发病往往严重。7、8月间连续降雨,导致土温降低,有利于发病。棉田冬季淹水,微菌核不易存活,翌年发病轻。长江流域棉区发病较早,因高温导致的隐症期较长,故发病高峰往往推迟,危害期较长,甚至到9月下旬病害的发展才开始减慢、停止。2.耕作栽培连作棉田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发病严重。偏施氮肥或施用带菌土杂肥往往加重病害的发生。大水漫灌,有利病害的发生。3.棉株生育期棉花现蕾期后较感病。这是因为现蕾开花阶段棉株抗性降低,同时该阶段棉株易形成病菌生长所需的单糖、双糖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4.棉花的种和品种棉花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海岛棉抗病、耐病能力较强,陆地棉次之,中棉较感病。虽未发现有免疫品种和品系,但同一种内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也较明显。例如,陆地棉中的中早熟品种辽棉5号有较强的耐病和避病性,而鄂光棉和86-1等则感病。

陆地棉枝条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抗黄萎病(D)对易得黄萎病(d)为显性.农业科研工作者用该植物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F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陆地棉枝条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抗黄萎病(D)对易得黄萎病(d)为显性.农业科研工作者用该植物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F 由分析可知,子一代黄色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YyDD:YyDd=1:2,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问题:Yy自由交配,后代中黄色(Y_):绿色(yy)=3:1,DD(Dd)自由交配,由于Dd占23,DD占13,不抗病的比例是dd=23×.

陆地棉枝条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抗黄萎病(D)对易得黄萎病(d)为显性.农业科研工作者用该植物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F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祝水金的科研情况 1982年至1985年,“六五国家棉花育种攻关”低酚棉育种专题,参加1986年至1990年,“七五国家棉花育种攻关”低酚棉育种专题,参加,1988年后主持1991年至1995年,“八五国家棉花育种攻关”低酚棉育种专题,专题主持人1996年至2000年,“九五国家棉花育种攻关”抗虫棉育种专题,主持1995年至1997年,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低酚棉新品种筛选,主持人1996年至1998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双价抗虫基因导入研究,主持人1998年至1999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棉酚在植株体内的形成机理研究,主持人1998年至2000年,浙江省科委项目-早熟棉新品种改良研究,主持人1999年至200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棉花子叶色素腺体形成的分子标记研究,主持人1999年至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棉花品质、产量和抗性的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研究,协助主持2000年至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因-棉花抗萎病性的分子标记与辅助育种,主持人2001年至2003年,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棉花特异种质资源的创造,主持人2001年至2005年,863项目子项目年,专用棉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参加2002年至2005年,863项目年,棉花雄性不育系与三系杂交棉选育,主持2003-2005。

陆地棉枝条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抗黄萎病(D)对易得黄萎病(d)为显性.农业科研工作者用该植物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F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王清和的科研成就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这是王清和对科研工作一贯遵循的宗旨。早在40年代,他就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1940年在福建工作期间,当发现谷子白发病、小麦黑穗病和锈病是当地谷子、小麦的主要病害时,他就对这些病害的发生规律、抗病育种及其它防治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研究,为以后控制病害奠定了基础。王清和早期对果树、蔬菜上的主要病害:枣疯病、苹果早期落叶病、果实贮藏病害、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和大白菜霜霉病和软腐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从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清和早在1943年就开始从事柑桔贮藏病的研究,但大量工作是在50年代以后进行的。为了调查枣疯病、苹果、梨等病害,经常租一辆自行车,甚至雇一头小毛驴往返数十里,艰苦奔波,坚持工作。枣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他从6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研究了20多年,从中选出了几个较能抗病的品种(材料),并初步搞清了枣疯病类菌原体在树体内的运行规律,为防治枣疯病提出了科学依据。葡萄白腐病是60年代我国葡萄生产上发生的一种严重病害,王清和为了解决这个生产问题,他带领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和农场工人,进行攻关研究。经过5年的。

开两性花的二倍体陆地棉易得黄萎病,研究人员已从海岛棉分离出抗黄萎病基因(StVe,简称基因S),发现整 (1)根据题意可知只有两条2号染色体上都整合了抗黄萎病基因S的个体才能长期保持抗黄萎病能力,所以符合长期种植要求的种子(幼苗)是如图示中的a、d.(2)①根据题意可以不考虑线粒体基因,假设没有导入S基因的个体基因为s,则所有具有抗性的植株(SS或Ss)自交得到自交系一代,同时还将这些具有抗性的植株作为父本(其精子内的线粒体不会进入卵细胞)与表现型为 不抗黄萎病(ss)的植株杂交得到杂交系一代,将杂交系一代种子全部种植,检测其抗性.若同一株系的植株全部表现为抗黄萎病(Ss),则其对应的自交系一代就是符合要求的种子(SS).②根据以上分析,所有有抗性的杂交系一代植株(Ss)自交,得到自交系二代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1SS、2Ss、1ss,如图d、e、f.(3)已知某种群陆地棉,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分别为90%、9%,则aa=1%,它们能够正常繁殖,但基因型为aa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能产生花粉.所以雄配子a=11200,A=189200,雌配子a=9198,A=189198,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一代后,产生的AA=189200×189198,Aa=189200×9198+189198×11200,aa=9198×11200,其中具有正常繁殖能力的植株(AAh Aa)占399400.故答案是:(1)a、d(2)①不抗黄萎病。

什么是棉花黄萎病? Verticilliumcottonwilt顾本康由大丽轮枝菌侵染棉株维管束引起植株萎蔫的真菌病害。191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首先发现,随后南美洲、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约21个国家相继报道。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现被列为植物检疫对象。分布和为害世界主产棉国家均有发生。70年代中国各主要植棉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长江流域棉区。棉花黄萎病从苗期到花期均有发生,以花期为发病高峰,发病早的损失重。据调查,6月中旬至7月上旬(蕾期~花期)发病,损失率70.9%~88.8%,7月中旬至8月初(盛花期)发病,损失率41.6%~48.6%,8月中旬至9月初发病(花期~吐絮初期),损失率17.5%~34.4%,9月中旬后(吐絮期)发病,棉花产量损失较小。群体测定棉花产量(353310)与黄萎病第一高峰病情(x病指)的回归方程为353310=68.39-0.3596x,在后期产量与病情无显著相关。产量损失率方程353310=-3.9283+0.5470X。在感病品种上,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引起产量损失的临界病指值为7左右,病指在7.0时,对产量无影响,病指值愈大,产量损失愈大。棉苗3~4片真叶时,开始显症,病叶退绿失水,出现不规则枯斑,后逐渐扩大,变褐干枯。棉株进入现蕾后期,常见症状有:。

棉花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一)生育期:我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生育期(播种—吐絮期)差别很大,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的试验结果,有长至163d的BJA592,有短至108d的中棉所27,相差55d,还有生育期104d的邯719。黄滋康、崔读昌(2002)根据≥10℃积温的多少及无霜期的长短,将我国的植棉区划分为特早熟、早熟、次早熟、中早熟、中熟、晚熟六大生态区,每个生态区品种的熟性还很不一致,这充分反映出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生育特性的多样性。各生态区在育种上都十分注意品种的早熟性,只有成熟早的品种,才能在有效结铃期内,多结棉铃并及时成熟。(二)丰产性:产量是比较复杂的性状,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单株结铃数、单铃籽棉重、衣分等。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品种的单株结铃数、单铃籽棉重较为稳定,所以棉花的丰产性与单株结铃数、单位面积的株数密切相关。增加单位面积的铃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性措施。丰产性较好的品种有鲁棉1号、泗棉3号、中棉所12等。(三)抗病性:棉花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等。苗期对立枯病、根腐病等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有珂字棉100抗萎、罗登1066、登恩119等;在枯萎病重病区,植株生长正常,不受为害,产量高,品质好,表现明显抗枯萎病的品种。

#棉花#三农#王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