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所 颜世强

2020-10-01知识5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岩溶地质的基础研究、区域调查评价、开发应用和科学实验工作,形成了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旅游资源评价、岩溶探测与测试等优势研究领域,设置有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院、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中心、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测试中心等二级科研机构。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9年,全所在研项目115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40项、地质调查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4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7项,预算总经费7193万元。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检索期刊2篇,核心期刊42篇、出版专著2部。所长兼党委书记姜玉池(左二),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雯(右二),副所长黄庆达(左一),副所长蒋忠诚(右一)2009年度重要科技成果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及碳汇机制研究: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项目通过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典型。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我国学科比较齐全、人员结构较为合理、设备比较完善的综合性地学基础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专业研究人才教育和培养任务。地质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80人,10个专业研究室。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地质、地质编图及数据库建设;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与地层对比;前寒武纪地质与早期地壳生长;新生代地质与现代地质生态环境;超高压变质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物质科学;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同位素地质理论、方法体系与应用。副所长高锦曦副书记、纪检书记沈琳所长、党委书记侯增谦研究员2008年总收入约1.73亿元,比2007年增长17%。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15283.63万元,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3657万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6.4万元,科技支撑项目876万元,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专项经费2075万元,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等项经费3870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450万元,地质及矿产资源勘查经费815万元,其他科技项目经费2624余万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1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32人、副高级职称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硕士学位的102人。内设机构有8个职能处室、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6项,年度总经费14301万元,其中科研项目56项、地调项目24项、社会服务项目29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7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3篇,中文核心62篇,出版专著2部,论文集1本,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开发的“岩溶地质调查卡片管理系统”、“South Karst GIS for Windows”、“西南岩溶自动监测站管理系统”等3项计算机软件,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姜玉池;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纪委书记张发旺;副所长黄庆达、蒋忠诚。所长、党委副书记姜玉池(右二)、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纪委书记张发旺(左二)、副所长黄庆达(右一)、副所长蒋忠诚(左一)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调蓄技术研究。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设有办公室、科学技术处、地质调查处、实验管理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办公室)、经济管理处、国际合作处、组织人事处(安全生产处)、计划财务处、党群工作处、监察审计处、基建处(基地办)、研究生部等12个职能处室,信息中心、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京区后勤服务中心等3个中心,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深部探测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个业务部门。截至2013年底,院部职工总数433人,包括在职173人,离退休260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08人,研究生学历53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78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4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23人;博士17人、硕士22人、本科27人,大专及以下12人。年度重要科技成果深部专项工作部署图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剖面联合探测、宽频带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约6160千米。在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构造地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地质及矿田构造、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

#地应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中国地质科学院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