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体 三希堂法帖第四册

2020-10-01知识3

把这本书名《三希堂 ? ?帖》补充完整? 《三希堂法帖》清乾隆皇帝弘历御刻名家法帖《三希堂法帖》名称的由来三希堂法帖,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受命校勘编次而成,收有自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真迹三百四十余种。清高宗弘历将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旬的《伯远帖》收藏于故宫养心殿内,视此三帖为希世之宝,故将藏帖之室题为\"三希堂\",后将皇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名家书法真迹校勘编次,共成帖三十二册,其中包括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该帖是帖中钜制,久已闻名中外,具有颇高的文物价值。《三希堂法帖》宣纸线装初拓版的问世,为后世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书法真迹。该帖按历史顺序编排,为书法爱好者研修自魏晋至明 代千余年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为史学家及文字演化和考古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资 料,加之装帧华贵典雅、雍容大气,更是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关、文化社团和有识之士典藏之精品。1747年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命和亲王弘昼、大学士梁诗正等校勘编次内府所藏自魏至明历代名人法书,聚工摹勒上石。因为收入了上述三种珍贵法帖,又因为此三帖所收均。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体 三希堂法帖第四册

什么是三希堂法帖? 清代乾隆皇帝命众大臣选择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作品,聚集精工,模勒上石,镌刻成帖。因帖中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旬《伯远帖》三件稀世之宝,故以“三希”得名。全部法帖共收集历代名家135人的340件楷体、行体、草体书法名品,并各家题跋20余条,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刻石500块,分为32册。全部系墨迹上石,刻工精细,被后人所推崇。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体 三希堂法帖第四册

三希堂法帖的由来始末是怎么样的? 三希堂法帖是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是清乾隆皇帝的读书之所。因为乾隆皇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便以“三希堂”颜其名。“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皇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命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这“三希”,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体 三希堂法帖第四册

三希堂法帖的内容简介 上古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依次演进,至隋唐,书法大盛,篆隶楷草行风行于世。王羲之、张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书法方家各擅其长,引领着各种书体的发展,使书艺创作更加辉煌。沿至清朝,满族的书艺亦达到极盛,清帝皆长于书画。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更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藏历代书法珍品。《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三希堂法帖”是怎么回事?“三希堂法帖”中有没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晋代王珣的《伯元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不属于三希堂法帖。晋代王珣的《伯元帖》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故宫养心殿西暖阁是前代皇帝批阅奏章的地方,乾隆皇帝在西头隔出一个极小的房间,将宫中珍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悬挂在这间小房子里,并命名为三希堂。批阅奏章劳累的时候,他便走进三希堂,以欣赏三王的墨迹作为休息。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体 各种字体都有。《三希堂法帖》,全名《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共刻石500余块,今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上古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依次演进,至隋唐,书法大盛,篆隶楷草行风行于世。王羲之、张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书法方家各擅其长,引领着各种书体的发展,使书艺创作。

《快雪时晴帖》名列乾隆皇帝“三希堂法帖”之首,能介绍一下此帖吗?

#王羲之#乾隆#三希堂法帖#书法#快雪时晴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