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作业 搜狗旗下的互动问答社区,用户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搜索其他用户沉淀的精彩内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最热烈的互助气氛,浏览到最精彩的问答内容。
怎样理解“灌输与德育”?希望有德育专业的高人解答一下,(德育原理) 灌输与德育并不矛盾。1、从德育养成方式看,德育目标达成必须有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灌输的方式来进行,如孩子的思想、品质、情感等不能等孩子已经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模式时,你再想改变他是非常困难的。2、从学校德育特色形成上,对老师、班主任、学生来说,学校的文化内涵、办学理念、宗旨、德育要求是领导长期灌输和长期潜移默化才能实现的。3、从社会发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不一定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如现在颁布的新交规规定,驾驶员认为太严厉了,但是从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维护行人的合法权益来说,严厉的交规才有保障。因此,国家核心媒体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就是对公民的灌输。4、灌输与德育虽然不矛盾,但是也不能用灌输代替德育。毕竟灌输的方式是死板的、教条的,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被动的。所以要想有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必须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结合进行。
德育原理的笔记!急急急!!!~~~~
德育原理的现当代德育思想 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德育原理的德育原理的概念 德育原理指德育科学或德育科学群。德育原理是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而存在的。作为“原”德育之“理”的一个领域,它有研究学校德育领域一般理论问题的使命。德育原理又是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他又具有引领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全面了解道德教育理论的性质。德育原理是德育理论(主要包括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原理)的主要形态之一。而要了解德育原理,必须明白德育是什么。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原则是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A.德育原理 B.德育规律 C.基本要求 D.具体 参考答案:A解析: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这是德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德育原理和德育实践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德育实践经验产生德育原理 B. 参考答案:D
德育原理的学校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 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2.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3.德育的本质与功能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从一个道德行为的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当关注关怀(caring)、判断(judging)、行动(acting)三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上。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威廉认为道德教育理论至少应当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道德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换言之,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受过教育的人。②支持这些品质的理论基础如哲学立场、理论前提和实验因素是什么。③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建议。④支持这些德育方法的理论前提与依据有哪些。查赞·巴里则认为当代德育理论共同关心如下九个问题:①个人与社会;②道德原则;③伦理学中的理性;④德育内容和形式;⑤行动;⑥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概念;⑦灌输和道德教育;⑧教师的作用;⑨教学的方法、过程、材料等。
德育原理的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代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梳理。整个教材以对道德的概念界说为基础,强调了道德的生命基础与实践意义,阐述了德育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本书采用较为灵活的编写方式,突出案例教学与分析,是一本集理论性与可读性于一身、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读本。作为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可为高等师范院校本、专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教师继续教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