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应该是:普及性 但我还觉得是考试性回答补充:义务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普及性,强制性,公众性.我又上网查了一下,按教科书说,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特征。.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仅供参考(一)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在我国,一方面适龄学生入学率还没有达到100%,另一方面学生辍学率还很高,尤其是女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甚至是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公平性还存在争议。由于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的不一致,不同地区的学生虽然面对同一张考卷,但跨入高等学校的门槛却不同。如2004年,山东省高考分数线,文科重点线600分,理科重点线606分;而吉林省的文科重点线为501分,理科重点线为为492分,两地高考分数线相差百余分。另外,由于高校收费过高,也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丧失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再次,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是公平的。偏远地区尚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造成了女童失学率远高于同龄男童,而那些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更是令人担忧。(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讨论:客观方面主要指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这里存在“两个不均衡”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流向城市;而同一个地区又有重点校和薄弱校之分,同一学校又分“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这样造成少数重点学校与大多数非重点学校。
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2113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526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4102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1653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拓展资料: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新举措,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①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②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③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有必要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吗?会不会不公平? 谢谢,所有公办学校,在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都不会采取分快慢班的形式,因为这样做是违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的。除非这个校长想要标新立异,走向人民的对立面。01 人类就是学习的命人类属于晚成动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脑袋与身体的比例与成人相差很大,婴儿出生基本没有生存技能,吃喝拉撒睡只是本能,不能够应付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类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然后再花费好几年来学习工作技能,包括语言、劳动等,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优势所在。相对而言,阿猫阿狗的生长环境简单,小崽子成长很快,大脑储存了大量的生存本能,它们只需要个把月,就欢蹦乱跳了,一年左右就基本成熟了,可是它们无法学习更为复杂的技能。它们的世界永远是简单、快乐的。02 义务教育的宗旨在于公平义务教育属于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全体公民的文化水平,提升公民素质,属于人人都均等享受的公平教育机会,不允许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也不允许被替代。这是全球负责任的国家都自觉采取的教育政策。国家干嘛要花费那么多钱投入基础教育?还不是为了全体公民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了,社会生存所。
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均等” 对“教育机会均等”含义的认识及其启示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自由教育;学校选择制度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59-01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美国的科尔曼和瑞典的胡森的论点。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T?胡森则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他认为“平等”有三种涵义:1.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3.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结果均等论)。“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1.学校外部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