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生态环境部网站7月25日通报2018年上半年(1―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称,上半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70.0%,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9%。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等十大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73.3%,劣Ⅴ类占7.2%。通报指出,2018年上半年,2050个国家考核断面(1940个为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110个为入海河流断面)全部采用采测分离模式开展监测,其中,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中,实际开展监测的断面1925个,其余15个断面因断流、交通阻断等原因未开展监测。总体水质状况。2018年上半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70.0%,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9%。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各流域水质状况。2018年上半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等十大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73.3%,劣Ⅴ类占7.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辽河、黄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氨氮平均浓度劣于Ⅲ类水质标准;辽河流域总磷平均浓度劣于Ⅲ类水质标准;海河流域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劣于Ⅲ类水质标准。十大。
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如何? 生态环境部7月25日通报了2018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70.0%,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9%。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通报指出,2018年上半年,2050个国家考核断面(1940个为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110个为入海河流断面)全部采用采测分离模式开展监测,其中,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中,实际开展监测的断面1925个,其余15个断面因断流、交通阻断等原因未开展监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等十大流域Ⅰ至Ⅲ类水质断面占73.3%,劣Ⅴ类占7.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辽河、黄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氨氮平均浓度劣于Ⅲ类水质标准;辽河流域总磷平均浓度劣于Ⅲ类水质标准;海河流域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劣于Ⅲ类水质标准。十大流域中,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水质为优,浙闽片河流、珠江和长江流域水质良好,黄河、淮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为轻度污染,辽河流域为中度污染。监测的111个重点湖(库)中,Ⅰ至Ⅲ类水质占65.8%,劣Ⅴ类水质占7.2%。影响湖(库)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各地进一步对。
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分析 一、全国地表水水量分布广义地讲,以液态或固态形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水体,都属于地表水。它包括海洋水、湖泊(水库、洼淀)水、冰川水、河流水和沼泽水。其总储量为13.86×108km3。狭义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并把大气降水视为地表水体的补给源。通常把地表水体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全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108m3,折合年径流深为284mm。降水对地表径流的直接补给约占全部径流量的71%,降水渗入地下含水层后又由地下水渗出补给约占27%,高山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约占2%。按照流域片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降雨量的变化,将我国地表水资源划分为五个区(附图5),即地表水资源丰富区、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区、地表水资源中等区、地表水资源较缺乏区、地表水资源缺乏区。Ⅰ.地表水资源丰富区。该区包括长江流经区域。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区、市),经济总量巨大,有上海、南京、重庆和武汉等中心城市,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中地;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水源地。流域总面积180×104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