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北宋有5大名将家族,个个人才辈出,为何仍没能阻止北宋灭亡?

2020-07-19新闻3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将门”一说。一个家族中几代从军,世代产生将军的现象并不少见。北宋时期,虽然宋太祖收了大将们的兵权,可是也保留了这些开国将领们的待遇,甚至赋予他们的后代许多特权,比如:优先被提拔为武职、优先升迁等等。因此,这就造就了一批“将门之后”:一家几代人世代为将。

这里面,最著名的是杨业的“杨家将”,在《水浒传》里被鲁智深经常挂在嘴边的“老种经略相公”,是“种家将”的代表。杨业的夫人佘老太君,历史原型姓“折”,是比杨家还要久远的将门。此外,还有曹家将、姚家将等等。

可如此多的名将,为何还让北宋给人以“北宋缺将”的印象呢?而在靖康之变、国破家亡之际,他们又都去哪了呢?

01杨家将

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是杨家将,他们也是“忠勇”的化身。在小说演义中,除了老将杨业和他的“七郎八虎”,甚至还有一门女将,总之是七代忠烈、王侯遍地走。

可历史上的杨家将并非如此,如果算上杨业的父亲杨信,杨家将只传了四代。杨业作为第二代,赢得了“杨无敌”的威名,在北宋的雍熙北伐中,杨业被俘,绝世而死。杨业的儿子不少,也有战死沙场的,但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说中被称为“杨六郎”的杨延昭,可他实际的功绩和名声距离小说中有天壤之别。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跟随狄青在西北作战,但官爵并未超过他的父亲。而在他去世宋英宗在位期间去世,杨家便悄无声息。杨宗保、穆桂英就更是虚构中的人物了。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相对来说还是写实一点:里面的“青面兽”杨志,虽然也是杨家将的后人,但只能干些押送“花石纲”的差事,还被高俅等奸佞欺负的死死的,逼上梁山。所以,到了靖康之变时的杨家,可能后人已经转为文职人员,再没有人为将,或者因为职务已经太小,不能在史书上体现了。

02折家将

刚才说到,折家将的历史非常悠久,往上数能数到五代时期,往下数持续到了南宋,八代为将,历时200多年,是比杨家将实力更强的名将世家。

第一位是五代时期的名将折从阮,他们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人,所以名字也这么个性。

折家第二代是折德扆、折德愿兄弟,而折德扆有个女儿,嫁给了杨业,她就是佘老太君的原型。

折家从第三代到第七代,都是北宋边关上的名将。到了第八代,折家恰好赶上了北宋末年的风云变幻。这一代人中,最有名的是折彦质、折彦文兄弟。其中,折彦质曾经与金军大战,保护宋高宗南渡,在南宋做官30余年。而折彦文则不幸战败,投降了金人,算是折家历史上的一个小污点。折家自此再无名将。

03种家将

种家是北宋中后期才崛起的名将世家。第一代是种世衡。他在西北边关防御西夏时,靠着足智多谋,屡屡出奇计击败西夏军,又能靠个人魅力收复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他使用“反间计”离间李元昊和他手下两员名将的故事,至今是兵法中的经典案例。

种家第二代人,出了有名的“老种经略相公”种谔和他的弟弟种谊。他们一个曾经一战打败西夏兵8万人,一个被称为“得种谊,胜精兵二十万”。

种家第三代人中,就有号称“小种经略相公”的种师道。种师道虽然是文武全才、老成持重,但因为受朝廷上奸臣排挤,屡屡受挫。靖康之变中,种师道有职无权,徒呼奈何,最后以76岁高龄,忧愤而死。此后,种家在南宋虽也有任武职的,但已是默默无闻。

04 曹家将

曹家第一代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曹彬不仅担任过征讨南唐和辽国的主将,还两次担任枢密使,做到了武将能达到的最高职位,而且,他死后被追封为王爵,配享太庙,这是其他武将都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曹彬受宠,他的子孙发展更是顺风顺水。曹彬的儿子曹璨是禁军大将,曹玮是西北名将。到了第五代曹曚,赶上了靖康之变,他曾经在东京保卫战中与李纲搭档,一起防守开封,击退金兵,最后也算是做到了与北宋王朝相始终。可以说,从职位、实力上来讲,曹家将堪称北宋第一名将世家。

05 姚家将

姚家几乎与刚才说的种家同时崛起。姚家第二代最有名的是姚兕和姚麟,兄弟二人被称为“二姚”,威震西北。第三代姚雄、姚古也都算是有名的边将。而到了靖康年间,姚家出了一位名将,他就是姚古之子姚平仲。

不过,他在历史上最大的本事,并非打败了金人,而是在一次夜袭金兵失败以后,选择了逃跑。

历史记载,姚平仲骑着一匹青色骡子,一昼夜竟然跑了750多里,起初他打算在华山隐居,又担心离朝廷太近,索性接着跑。接下来,他又一路逃到了四川青城山,住了一天后,又跑到了大面山,这才隐居了下来。

因为打了一次败仗,姚平仲竟然足足跑了几千里。而他在山中隐居,活到了80多岁才出山,真是不可思议。可以想见,当初金人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么的大!

#辽宋夏金#靖康之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