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只需要500字的奏章,他硬是写了1万多字,朱元璋大怒:给我打!

2020-07-19新闻13

东汉时期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给人们的阅读和书写带来极大便利。随着纸张慢慢普及,人们不必再惜字如金。到了南北朝时代,出现一个很不好的风气,官员给朝廷写的奏书、或者官府的公函,往往内容空洞无物,却又长篇大论。

古代奏书(林则徐奏折)

尤其是南朝齐、梁年间,基本上整个文坛都被这种风气带歪了,不但官方的文书又臭又长,文人的诗歌也大都华而不实,无病呻吟,被称为“齐梁体”。诗歌还罢了,奏书是皇帝每天都要读的,皇帝也难以忍受那种对仗工整、却通篇废话的骈文体。

隋朝一统天下之后,“齐梁体”依旧肆虐。隋文帝杨坚很是恼火,曾把某个官员的奏书张榜公示,并予以处罚。于是情况有所改观,然而并不能彻底扭转。这种流毒直到明清时期还是屡见不鲜。

当然,喜欢写废话的官员并非都是尸位素餐之流,其中有些人的品行或者能力都不错,只是有点迂腐而已。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的一个好官,名叫茹太素。

配图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抽查公务员,搞了一次大考核,这是朱元璋整顿吏治的措施。结果发现,4000多人里,工作出色、称职的只有十分之一,不称职及品行恶劣的有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七八算是不好也不坏。

朱元璋下了一道富有个人特色的诏书,全是大白话,处罚成绩差劲的官员,奖赏成绩优异者。

仕途一波三折的茹太素早年做过地方上的参政,后来又被贬官。大考核的时候他只是个翰林院检讨,由于成绩优良,朱元璋一下子把他提拔为户部尚书。这就很了不得了,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

朱元璋剧照

茹太素是(山西)泽州人,在洪武三年考过了乡试,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明代的乡试相当难考,年过半百的考生大有人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发生在明代。

史载茹太素“抗直不屈”,为人刚正且脾气又倔,多次被人弹劾,所以官位忽高忽低。如果不是朱元璋容忍他,可能早就掉了脑袋。

当初茹太素担任刑部侍郎的时候,非常操心国家大政,上书请求严格监督朝廷内外官员,以及任命专职人员统计国家钱粮赋税的收入,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朱元璋基本上照单全收。

后来茹太素因故被降职为刑部主事,仍是屡次上书针砭时政,直言不讳。期间他给朱元璋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书,暴露了迂腐的一面。

配图

茹太素的政见犀利,并不迂腐,问题是他的奏书实在废话太多,竟然还写了一万七千多字,下笔万言,离题千里。朱元璋让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读了三千多字,都没见切入正题。朱元璋听得心头火起。

又读了一段,冒出一句话,“当今官场里有才能的人,一百人里面也就一两个,剩下的都是庸才!”

朱元璋本来就嫌奏书废话连篇,听了这句话,顿时怒不可遏,立刻宣茹太素进宫,劈头盖脸训斥一顿,又命人当场打了他一顿板子。

气消了之后,次日,朱元璋又看到茹太素的书札,想起他每次上书都有不错的建议,应该看完,就让身边人接着读。侍臣念得口干舌燥,到一万六千多字的时候,终于发现切入正题了,讲得还挺好。朱元璋连连点头,认为其中有五件事说得比较合理,于是挑出四件准许执行。

事后朱元璋叹道:“明明五百字就能说清楚的事,茹太素却写了一万多字,太不像话!都说做臣子的不容易,难道做皇帝就不难吗?朕希望臣子直言不讳,而不是搞繁文缛节。”然后朱元璋让中书省拟定标准的奏书格式,规定上书的官员一律不得写废话,有事直接说。

茹太素虽然挨了顿打,但朱元璋又下令把他写的五个可行的建议抄出来,张贴到显眼的地方,向朝廷内外公布,鼓励官员们踊跃上书。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段序文,这也是对茹太素的认可。

茹太素的过错只是迂腐,不是什么大罪。此后他不再写万言书,但仍然保持着刚直、倔强的本性。在户部尚书任上不久,他又被降职为督察院御史。御史负责检举官员的风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茹太素刚到督察院不久,就带头弹劾左都御史行为不轨。

不过这一次茹太素失败了,联名上书的十几个人都受到了处罚。后来,茹太素最终“坐法死”,至于原因,史书没有说明。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得罪人太多,也被皇帝厌烦了。

参考资料:《明史》

#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