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司马昭伐蜀一战中,作为侧翼的邓艾,为何敢于冒险偷袭阴平

2020-07-19新闻18

263年,司马昭决意伐蜀,当时大军兵分三路,钟会主中军十余万人,邓艾、诸葛绪分主两翼各三万人。邓艾率兵高歌猛进,打得姜维退守于剑阁,导致钟会止步不前。或许是为了转移矛盾焦点,也或许是为了攫取利益,钟会给诸葛绪带了一顶畏缩不前的帽子,直接将诸葛绪绑缚京城,又吞掉了他的兵马。然而不久,因为后勤补给问题,钟会有心退兵。此时邓艾上书司马昭,认为应借道阴平直击涪县,无论剑阁的蜀军是否回护,都可造成其兵力空虚。果不其然,这一战大获全胜,史称阴平偷袭。

从战略角度来分析,阴平地势狭窄,无大路可行,就算借道成功,蜀军是否回护也未可知。一旦蜀军没有赶来救援,那么偷袭涪县的计划必然全盘落空。这些问题显而易见,那么作为伐蜀侧翼的邓艾,在自己兵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何敢于冒此奇险决定采取偷袭计划呢?

其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邓艾早已深知,蜀国除了空有虚名的姜维,再无可用的大将。孔明去世之后,魏蜀两国已鲜有战事,偶有一些局部冲突,均是由姜维指挥。此后姜维成为大将军,战事才逐渐频繁起来。作为一个老对手,邓艾对姜维不可谓不了解,此人虽奋勇由于,但谋略不足,与诸葛亮相较起来,绝对是天差地别。纵观姜维一生,都没有值得夸耀的战功。

即便是洮水之战,姜维虽取得了胜利,但依旧是没能功德圆满,导致在狄道被魏国大将陈泰夹击后不得不退守,没能进一步扩大胜利果实。这次战斗,邓艾也参与其中,显然已经对姜维的能力有了充分认识。也可以说,姜维算得上将才,但绝不是一个帅才,缺乏指挥战役的大局观。

此外,无论是在这之前的夷陵之战、马谡街亭失守,还是杨仪与魏延的内讧,都已经令蜀国军事人才凋零殆尽。此时的蜀国只能启用张翼、廖化这些老将,像姜维这种成熟型将领严重缺乏,新生代更是没有能挑大梁者。也正是因为如此,邓艾才会孤注一掷,坚决要起兵偷袭。

其二,蜀国内部政局不稳,宦官把持朝政,已然处于衰落期。如果说姜维有勇无谋是外因,那么蜀国内部的矛盾则是内因。纵观两千年的封建史,多数王朝的衰落,大抵都逃不过宦官专权的腐蚀。作为依附于皇权的衍生品,宦官的阴影始终徘徊在政治舞台上。当一个王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时,宦官必然被压缩在一隅;然而反过来看,如果宦官的权力无限膨胀时,这个王朝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回想当年的蜀国朝堂之上,除了庸碌无能的刘禅之外,二号天子就是黄皓了。邓艾作为蜀国的高层将领,必然会对此有着充分了解。面对这样一个内政混沌、效率低下的朝廷,邓艾肯定有着足够的底气,才制定如此大胆的作战计划。

其三,姜维没有在边境陈兵,而守边将领又怕死投降。在攻打蜀国之初,邓艾的主要职责是从侧翼骚扰敌军主力,拖慢姜维的行军速度。而正面迎击战,则交给了钟会去完成。在汉中一役中,钟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彻底占领了汉中。这其中原因,就是蜀国边境空虚,让魏军如入无人之境。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其守边策略是安营扎寨,严把山口。

然而姜维主理军务时,却认为这个策略只能防御,却达不到歼敌的目的,于是将其全盘推翻,只在周边城中驻兵。当钟会杀到阳安关口时,大将蒋舒居然不战而降了。即便是钟会在乐城受阻,久攻不下,但他没有恋战,而是绕道继续攻击剑阁。

小结

其实,司马昭在决定伐蜀之时,邓艾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时机尚不成熟,需图谋待之。最终司马昭力排众议,坚持要三路出兵攻蜀。让邓艾大出意外的是,原本他抱定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居然如此的顺利,这在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敢于冒险偷袭的心理。此时,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对一个内政腐朽、将领无谋的王朝,只要不是过于自大、盲目乐观,那么任何兵行险着的计划,都是具有无限的可行性的。试想一下,若是诸葛亮在世,恐怕再借邓艾几个胆子,他也不可能去偷袭阴平吧。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