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希堂法帖哪个版本比较全 ? 三希堂法帖如何 拓本

2020-09-30知识6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法帖是书法作品的一类,它是一种碑刻与书帖相结合的拓本产物。历代都有一些书法大家、名家之作,为了让他们的作品广泛传播,更多的墨客临习,法帖应运而生。三希堂就是法帖的一种。乾隆皇帝非常喜爱书法,特别是晋代的三件宝贝: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这三件稀世之珍就在日常办公的地方时刻陪伴着他,这办公的地方因而得名“三希堂”。三希堂法帖自清乾隆十二年,由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受命校勘编成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习字\"圣经\",帖中收有自魏晋钟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真迹三百四十余种,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扩展资料三希堂法帖内容简介:上古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依次演进,至隋唐,书法大盛,篆隶楷草行风行于世。王羲之、张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书法方家各擅其长,引领着各种书体的发展,使书艺创作更加辉煌。沿至清朝,满族的书艺亦达到极盛,清帝皆长于书画。清乾隆十二年。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体 各种字体都有。《三希堂法帖》,全名《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共刻石500余块,今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上古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依次演进,至隋唐,书法大盛,篆隶楷草行风行于世。王羲之、张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书法方家各擅其长,引领着各种书体的发展,使书艺创作。

三希堂法帖哪个版本比较全 ?

#乾隆#三希堂法帖#艺术#王羲之书法#王羲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