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颗粒,它们在吸附气体效率方面的区别 活性炭纤维脱附加快

2020-09-30知识38

活性炭脱附问题? 1.用热空气加热不拉真空吗?热空气有可能燃烧起来,最好是用热蒸汽加热行呀,2.脱出来的物质能不能直接焚烧,3.本人没做过类似的工程,但对脱附催化燃烧了解了一些,根据活性炭厂家的意见,一般蜂窝活性炭开始的脱附温度大约在80~90度就可以了,但脱附时间需要长一些,随着活性炭的使用,以后的脱附温度逐渐增大,但最好不要超过130度,还有就是进入活性炭层的脱附气体一定要有阻火器。脱附时间应该不成问题吧,你应该是两个炭塔交替使用吧

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颗粒,它们在吸附气体效率方面的区别 活性炭纤维脱附加快

活性炭脱附下来的是气体还是固体? ①活性碳纤维与活性炭颗粒的孔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活性碳纤维的孔分布基本上呈单分散态,主要由小于2.0nm的微孔组成,且孔口直接开口在纤维表面,其吸附质到达吸附位的扩散路径短,纤维直径细,故与被吸附物质的接触面积大,增加了吸附几率,且可均匀接触。②活性碳纤维比表面积大,最大可达2500㎡/g,约是活性炭颗粒的10~100倍:吸附容量大,约是活性炭颗粒的1.5~100倍;吸附能力为活性炭颗粒的400倍以上;吸附、脱附速度快,活性碳纤维对气体的吸附数10秒至数分钟可达平衡。③活性碳纤维孔径分布范围窄,绝大多数孔径在 100?以下,活性炭颗粒的内部结构有微孔、过渡孔和大孔之分,而活性碳纤维的结构只有微孔及少量的过渡孔,没有大孔,并且孔径均匀,分布比较狭窄,为0.1~1nm,这是ACF吸附选择性较好的原因。④活性碳纤维不仅对高浓度吸附质的吸附能力明显,对低浓度吸附质的吸附能力也特别优异,如当甲苯气体含量低到10ppm 以下时,活性碳纤维还能对其吸附,而活性炭颗粒必须高于100ppm 时方能吸附。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建议,可以自己查阅下资料

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颗粒,它们在吸附气体效率方面的区别 活性炭纤维脱附加快

活性炭吸附脱附是怎样一个过程? 升温2113脱附物质的吸附量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将吸5261附剂的温4102度升高,可以使已被吸附的组分脱附下来,这种方法也称1653为变温脱附,整个过程中的温度是周期变化的。微波脱附是由升温脱附改进的一种技术,微波脱附技术已应用于气体分离、干燥和空气净化及废水处理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脱附方法。微波加热主要还是依靠加热再生,故具有传统加热的对吸附质基本无选择性的优点,同时与传统的热再生方法相比,微波再生技术还有效率高、加热均匀且快、能耗低等优点。但是,由于微波对人体有害,暂时无法投人工业生产。1.2磁化脱附由于单分子水的性质比簇团中的水分子活泼得多,能充分显示它的偶极子特性[3从而使水的极性增强。预磁处理能增大水的极性,这就能充分解释经过预磁处理后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减小的现象。当磁场强度增大时,分离出的单个水分子越多,则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吸附容量减小得也就越多。活性炭本身为非极性物质,活性炭的表面由于活化作用而具有氧化物质,且吸附剂是在湿空气条件下活化而成,它使活性炭的表面氧化物质以酸性氧化物占优势,从而使活性炭具有极性,能够吸附极性较强的物质。由于这些带极性的基团易于吸附带极性的水。

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颗粒,它们在吸附气体效率方面的区别 活性炭纤维脱附加快

活性炭“脱附”和“再生”是什么? 活性炭脱附2113是吸附的逆过程。是使已被吸附5261的组分达到饱和的吸附剂中4102析出,吸附剂得以1653再生的操作过程。即被吸附于界面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离逸界面重新进入体相的过程,也称解吸。活性炭再生是吸附饱满的活性炭通过一定条件处理后再次活化。活性炭在环境保护,工业与民用方面己被大量使用,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然而活性炭在吸附饱合被更换后,使用活性炭吸附是一个物理过程,因此还可以采用高温蒸汽将使用过的活性炭内之杂质进行脱附,并使其恢复原有之活性,以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再生后的活性炭其用途仍可连续重复使用及再生。活性炭再生是吸附饱满的活性炭通过一定条件处理后再次活化。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是黑色粉末状或块状、颗粒状、蜂窝状的无定形碳,也有排列规整的晶体碳。活性炭中除碳元素外,还包含两类掺和物:一类是化学结合的元素,主要是氧和氢,这些元素是由于未完全炭化而残留在炭中,或者在活化过程中,外来的非碳元素与活性炭表面化学结合,如用水蒸气活化时,活性炭表面被氧化或水蒸气氧化;另一类掺和物是灰分,它是活性炭的无机部分;灰分在活性碳中易造成二次污染。

什么叫碳纤维和活性碳纤维处理?其特点和应用如何?

什么叫脱附?家里用的活性炭吸附了甲醛会不会自己又跑出来? 一般不会的。你可以放心了,但是最好还是做治理让人彻底解除顾虑。

#活性炭吸附#活性碳#活性碳纤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